大明成化年制斗彩
斗彩初創于明宣德年間,是一種以釉下青花勾線,再以釉上彩繪填彩的方法。斗彩工藝至成化年間趨于成熟,燒制的斗彩瓷精美,因使用的是國產平等青料,具有呈色穩定、色澤淡雅的特點,再加艷麗的釉上色彩,使其形成主次分明、交相輝映的藝術格調。《博物要覽》云:“若宣窯五彩,深厚堆垛,成窯用色淺深,頗有畫意。”成化官窯制品常見高足杯、酒杯、盤、碗、罐等小型器物,造型玲瓏奇秀,胎體細潤,彩料精純,繪畫淡雅幽婉。
斗彩又稱逗彩,中國傳統制瓷工藝。創燒于明朝宣德年間,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斗彩是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后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
“斗彩”之名在清代雍正以前尚無所見,后來為與五彩區分才有此稱。斗彩是指瓷器彩繪的一種工藝。而它是在坯體上先用青花描繪圖案輪廓線,施透明釉,用高溫燒成后再在釉上以各種彩料填繪,經低溫彩爐烘烤,然后成型。由于彩繪方式分釉上、釉下彩兩部分,景德鎮稱“斗”是“斗斗攏”湊集之意,如做多種解釋是可以相信的。明代在色彩繽紛的彩瓷中,以成化斗彩所取得的成就較為突出,明人程哲在《蓉樓說》一書中品評明代瓷器時曾說:“在勝朝則有永、宣、成、弘正、嘉、萬官窯。
明代斗彩瓷工藝是在宣德青花五彩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釉下用青花勾勒,紋樣輪廓線的工藝,在釉上黑彩勾線誕生前無疑是襯托幾種色彩的最佳色。明代成化以后斗彩器的生產進入低潮,正德斗彩瓷雖有傳世,但數量極少,僅碗、三足洗數件,以纏枝靈芝紋為典型。世人談及成化瓷,必對成化斗彩交口稱贊。此藏品器型規整端秀,保存完好。采用考究斗彩工藝,外壁葡萄藤蔓交纏,繪畫細致生動,釉下青花勾勒,色澤飽滿。
如有感興趣者請與湖南柳葉藝術品有限公司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