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獸耳龍紋帶蓋大罐
元青花瓷(又稱元青花),即元代生產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產于唐代,興盛于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
元青花瓷大改傳統瓷器含蓄內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以其大氣豪邁氣概和藝術原創精神,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確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榮與長久不衰。而今天我要講的是下圖中的【元青花獸耳龍紋帶蓋大罐】;圖案層次與紋飾有元代顯著的特征;其中此物還保存留有蓋;更是少見,存世量極其罕見。
首先來看一下元青花的繁榮昌盛之地,元代的制瓷業更加繁榮,風格更加開放。鈞瓷由宮廷走向社會普及,雖不知鈞瓷窯變的控制技術,自然窯變有時也能巧奪天工。因仿柴窯色而建于宋代的龍泉窯在元代大放光彩。元瓷呈色普遍淺淡亮麗,發色簡樸準確,黑色是元瓷的靈魂色。特別是江西景德鎮與永和鎮更是高人云集而異軍突起。青花,單色釉,薄胎薄釉以及釉下彩,釉上彩等不斷涌現,黑釉木葉紋與耀變天眼令人嘆為觀止。粗糙與精細并存幾乎涵蓋明清兩代所有品種,為現代制瓷奠定了堅實基礎。從宋瓷的深沉自然到元瓷思想的直接表達,宋,元瓷藝雖然風格迥異,但都精深非凡。是繼五代柴窯之后中國制瓷史上的兩座高峰。元代以后中國藝術品基本上就停止了原創,向巧雅小趣味發展,且千篇一律,創新的精品乏善可陳。而今,柴窯的光輝依然輝煌,呈一座歷史豐碑照耀那創新之門重新開啟。毫毛綿柔立現,如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
元青花瓷造型獨具特色。從制作工藝上看,此時出現了胎體厚重的巨大形體,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而這些顯著輝煌特征都可以在這難得一見【元青花獸耳龍紋帶蓋大罐】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請賞圖。
給大家介紹一下元青花的特征:
元青花一般皆胎體厚重;釉有青白釉、樞府釉及典型的青花瓷釉;元青花的色澤有濃翠及灰淡兩種,均有鐵斑。器底無釉。碗、盤之類底足中心有乳丁狀突起;具有圈足外墻斜削的元代瓷器普遍特征;多棱梅瓶、多棱玉壺春瓶、多棱瓢瓶及方形扁壺、高頸大罐等為元代特有的器型;梅瓶之口均為上窄下寬的梯形;少數青花器仍沿用樞府瓷特有的小底足;多數
器物圖案花紋密布全器,分多層次布局,而此藏品都體現出了這些優質稀奇的特征。
這些圖案花紋具有明顯的元代特征。梅瓶、罐、玉壺春瓶等類器物近底部往往有仰蓮瓣紋,元代的仰蓮瓣有兩個普遍特征:一是每瓣分開描繪,人明以后往往各瓣之間不再分開,而借用邊線;二是蓮瓣邊框均有青花涂抹之粗線,人明以后往往用細線條雙勾蓮瓣邊框,而且其中不再涂施青料。纏枝牡丹的葉子,元代十分規矩,入明以后則多變形。纏枝蓮葉瓣,元代成葫蘆形,入明后都變形。
此元青花獸耳龍紋帶蓋大罐【帶蓋】,重13.1kg;高57厘米;瓶口直徑18厘米,底徑23厘米,肚徑44厘米。器體鼓腹直徑較肥大、頸部、腹部、底部接胎外壁接痕清晰可見,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繪有龍紋故事的鳳毛麟角。
最后要說的是,不管是窖藏的還是傳世的,元青花終究會凝固住時光一些印跡:埋于地下的,其釉層稀薄處,不可抗拒地要染帶上土沁、土斑;秘藏于地窖,釉面也會因年代久遠,顯出質地老氣、寶光內含。而傳世品,由于人間滄桑和歲月撫摸緣故,釉汁則越發滋潤、寶光四溢;或因為歷經使用,棱角的釉面不免要出現輕微的剝蝕或磕碰,以及支撐點和受力部位,會因磨損劃痕縱橫、細密,而附上累累舊氣。
難得一見的元代重器,極力建議買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