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我的恩師蘇高禮
韓玉臣
人生斯世,如葉飄風。12月2日下午,朋友打來電話,告之:從網上看到信息,蘇高禮老師病逝了。“這怎么可能,兩個多月前我們見面時他還好好的”,我回復道。帶著對網上信息的質疑,我馬上分別打電話給蘇老師的兒子蘇海江和蘇老師的愛人劉建秀。信息得到證實后,我怔在那里,心里一陣撕裂。
一個月前我從意大利榮獲佛羅倫薩雙年展“偉大的洛倫佐終身成就獎”歸來,本計劃與蘇老師分享這一喜悅,不知怎么陰錯陽差沒能去成。就在前幾天,我已決定專門進京去看望蘇老師,沒想到尚未成行,卻噩耗忽至,怎能不捶胸頓足,懊悔不已。
我和蘇老師相識于1972年4月。邯鄲市工人文化宮籌辦美術創作學習班,我是學員之一。為提高大家的繪畫水平,將在邯鄲磁縣“五·七干校”勞動的中央美院李樺和蘇高禮兩位老師請來,給我們進行輔導。李樺教素描,蘇高禮教油畫。剛30歲出頭的蘇高禮儒雅、清瘦、精干,連續幾天為我們示范油畫人物肖像寫生。他那準確結實的造型,對比強烈的色彩、概括靈動的筆觸,讓我第一次了解了中央美院老師規范的寫生方法,見識了油畫奧妙和魅力,對蘇高禮這個留學于俄羅斯列賓美院的畫家更是欽佩不已。
1976年9月9日,中央美院到河北招生,我是邯鄲市文化館推薦的唯一的人選,而負責此項工作的恰巧是蘇老師。記得那天,我和蘇老師以及同來的中央美院人事科的馬老師,一塊騎自行車前往我的工作所在單位—五七鋼廠。看完我的檔案后,馬老師猶豫不決,在蘇老師反復力爭下,才決定連夜召開座談會,看我是不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9月下旬,在石家莊河北師大考試三天,雖然我的成績名列第一,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市革命委員會因我父親的政治歷史問題不給蓋章。得知此情況,蘇老師又專程來邯鄲找有關部門理論,但沒有結果。命運不舛,我雖然與中央美院擦肩而過,但對蘇老師為之付出的努力銘刻在心。
此后多年,我為生存忙碌奔波,與鐘愛的繪畫漸行漸遠,與蘇老師也沒再聯系。2006年,中央電視臺拍攝專題片《境界》,其中有我一集,導演提出片中最好讓我的油畫啟蒙老師蘇高禮講幾句,于是我便叩響了北京藍島大廈對面中央美院教職工家屬樓蘇老師的家門。師生分別30年后再次重逢,親切擁抱,高興萬分。我向老師匯報了自己先棄藝從商后又重操畫筆的艱辛奮斗歷程。蘇老師對我的坎坎遭遇十分理解,對我的不忘初心堅守藝術理想十分贊賞。當了解到我前來拜訪的意圖后,蘇老師整衣理冠,正襟危坐,認真地接受了節目編導的采訪。堂堂中央美院教授,沒有絲毫的架子,如此熱情,如此謙和,讓我從蘇老師身上看到了老一代知識分子精神境界的純粹和人格的偉大高尚。
2011年5月蘇老師和姜國芳老師一道來邯鄲,當看完我創作的西藏題材油畫后,蘇老師在坦誠真摯富有見地說:“油畫是作者情感投入和表現技巧相互結合的精神產品,在某種程度上講,情感比技巧更重要。通過對生活的細心觀察,發掘出人性真善本質的作品,才最具感染力和生命力。玉臣,你雖沒上美院,但不一定是壞事,你就按照這個路走下去,畫你想畫,畫你所見,畫你所思,就一定能夠成功”,蘇老師的鼓勵和對油畫的真知灼見,堅定了我根植西藏刻畫高原子民形象的信心,成了鞭策我矢志不移奮力前行的力量。
2013年下半年我在歐洲做油畫巡展,作品《牧羊女》榮獲“第152屆法國國家藝術沙龍展”金獎,我第一時間便告知蘇老師。電話里我能感覺到蘇老師比我還激動,還興奮:“玉臣,你幾十年默默耕耘太不容易了,獲獎是應有的回報。”讓我沒想到的是,幾天后蘇老師寄來一篇2400字的文稿,說既對我獲獎的祝賀,更是做為一名藝術教育工作者對這件事的思考。后來蘇老師這篇文章以《一個中國人的藝術夢》為題刊發在《中國藝術報》上,并為許多媒體轉載。
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是中國人心中最高的藝術殿堂,蘇老師1960年到1966年在那里生活了6年,可謂感情篤深。2016年我申請在列賓美院舉辦個人畫展并得到校方批準后,我到北京東北郊太陽城,向居住在那里的蘇老師做了匯報。蘇老師高興地說:“我同你一塊去列賓美院,讓俄羅斯的畫家也領略一下中國油畫家的風采。”在俄羅斯,蘇老師和夫人除參加開幕式致辭外,還帶著我拜訪了他的老師,參觀了俄羅斯美術館、特列恰科夫畫廊和俄羅斯二戰紀念館。半個月的朝夕相處,我每每從蘇老師的回憶中感知到他對祖國的感恩之情,對靳尚誼、詹建俊、鐘涵等前輩杏壇點將提攜引領的崇敬之情,對要用畢生精力表現太行山風貌的藝術追求。
古人云: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蘇老師是我最感謝,最崇敬的恩師,況且北京與邯鄲近在咫尺,所以近些年我們彼此走動頗多。我到北京無論是開會、辦事,還是參觀、學習,只要稍有空閑便會到太陽城看望蘇老師。蘇老師和夫人也幾次到邯鄲來休閑度假。2015年,蘇老師得知我在邯鄲將建6300平方米的美術館時,馬上送來兩幅太行山人物寫生。我到他家時,蘇老師又翻箱倒柜,把他與林崗、姚有多三人合作的給贊比亞畫的大型壁畫的色彩稿送給我,并一再囑咐說:“一定要陳列出來,這不單單是一幅小畫,更是那個時代藝術歷史的鮮活見證”。由此我聯想到,蘇老師先后將自己1000多幅作品捐贈給國家和省市美術館,這種無私的境界在中國美術界堪為典范。
2017年12月9日,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我的個人油畫展時,蘇老師作為致辭嘉賓,認真起草完講稿后拿給我過目。看著已是80歲高齡的老師感情真摯,措辭嚴謹,且抄寫的工工整整的三頁講稿時,我心頭一熱,淚水溢出了眼眶。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么堂皇宏偉的殿堂講話,對蘇老師而言也是第一次,為了緩解他的壓力,我半開玩笑地說:“蘇老師你在中央美院講臺上站了幾十年,學子三千,這種講話應是小菜一碟。”蘇老師一臉嚴肅地說:“不行,不行,美院與國博不能相提并論,馬虎不得,必須高度重視。”開幕式頭一天,蘇老師提前住到了國博附近的東交民巷賓館,第二天又早早地趕到會場,儼然是一個沖鋒陷陣的戰士。蘇老師通過這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彰顯出對我的關愛支持,讓我感慨萬千。
蘇老師最后一次來邯鄲市2018年6月。子承父業,蘇老師的兒子蘇海江在中央美院教素描,通過實踐摸索出一套啟發學生內在積極性的訓練方法,并以“盡精微”之名在全國舉辦巡展。蘇老師藝術功力以素描見長,其編著的《素描教學》得到靳尚誼先生的極力推崇。蘇老師以教育家的敏銳和智慧,也盡其所能推廣兒子海江這一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17日上午,“盡精微”素描展在邯鄲韓玉臣美術館隆重開幕,下午研討會上,蘇老師結合自己70年的實踐介紹了“盡精微”素描優勢所在。第二天,蘇老師又為河北工程大學的藝術系師生介紹了自己太行風情的創作體會。坐在會場下,凝望著蘇老師羸弱的身軀,傾聽著蘇老師聲情并茂的藝術解讀,我不禁吟誦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詩句,而這不正是蘇老師為人師表的真實寫照啊!
年齡不饒人,蘇老師本來體質就弱,加之長期奔波勞累,去年底病倒了,并做了心臟手術。今年初我去北京看望他,大病初愈的蘇老師十分樂觀,一邊給我斟茶倒水,一邊領著我樓上樓下參觀他最新的畫作。聊天時,蘇老師把自傳體新書《我愛家鄉美》送給我,同時還介紹說,山西昔陽縣有個叫喬萬英的企業家,酷愛繪畫,一邊經商一邊創作,希望有機會介紹給你認識。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蘇老師的話語,讓我感知到蘇老師不僅對我無私幫助,對自己家鄉的農民也是關愛有加。蘇老師在中央美院當了11期油畫高研班的班主任,其學生無論事業多么輝煌,對蘇老師都以“先生”相稱,足見蘇老師大愛無疆的寬廣胸懷和至誠謙和的人格魅力。
我跟蘇老師最后一次見面是今年9月份,到他家時,只見蘇老師穿著一件沾滿油彩的工作服。樓上一幅寬1.5米長3米左右的巨幅《太行風光》占據了整個墻面,原來蘇老師正在忙著給山西博物館趕制油畫。旁邊還豎著兩幅剛起草稿的畫布。“生命不息,奮斗不止”老一輩藝術家為我樹立了榜樣。臨分手時,我告知蘇老師我明年將在美國舉辦展覽,希望沒有去過美國的他,養精蓄銳和夫人共赴美國藝術之旅。”臨分別時,蘇老師把我送出院門,緊握我的手,連聲說:“一定,一定”。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無恨月長圓。從北京回邯鄲忙碌不已,后又幾次到歐洲舉辦展覽,然每當夜深人靜時,我不禁都會仰望星空,默默地祈禱,期望蘇老師身體健康,能和我一塊到美國去暢游觀光。誰承想,今天我與蘇老師幾個月前的見面竟成永訣;誰承想,今天尚懷鯤鵬之志的蘇老師竟駕鶴西去。
寒風凜冽,蒼松低垂,蘇老師走了,中國美術界一顆耀眼的明星隕落了;青山肅立,綠水長歌,蘇老師走了,逝去的不僅是我的老師,更是我人生的向導。
50年教誨永不忘,涕零嗚咽頌恩師。
2019年12月3日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