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介
梁希民,男,山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臨汾市作家協會會員。
詩歌欣賞
梁希民散文三篇
之一 我的陋室
原來辦公室面積較大可置書案寫字臨帖,后來不能了。老屋恰有個閑置多年的地下室,何不利用之?鋪了便宜地板磚、抹了原始白灰墻、安了普通電燈管,成了書法寫字間。玉龍兄給它起名:“煕旻齋”,一與名字諧音,二寄美好寓意。我則名之曰:“窄陋齋”,因為的確又窄又陋,下臺階不注意還會磕肩碰頭。
面積僅二十余平,前后又一分為二。小間書案、書柜、園凳,大間沙發、木桌、小床,還有兩個舊木箱。除書案花幾百多元,無一樣新物,都是家里或朋友們淘汰下來的舊物。
閑置了十幾年的幾個照片鏡框終于掛上了墻,是我參加各種會議的合影:兩次三干會披紅戴花、兩次北京會議竟在釣魚臺和大會堂。還有幾個朋友聚會、同學畢業的照片。掛到墻上擦凈端詳,許多熟面孔恍如隔世,有些好朋友已經做古。新做一個像框,是前年與幾個退役軍官的合影,有校,有將。還有一個與退休省領導的合影。想想有點可笑,朋友或許調侃:人家退休了,才有機會合影,權高位重之時,哪里輪得我。
老師和同學的字掛上了墻。“雅琴飛白雪,高論橫青云”是建魁師的書法。國柱師、聚森師的課徒示范掛書案對面,經常臨摹。章草《陋室銘》是群太同學所寫,耀鵬賢弟做框,雅軍寫的春聯“陋室雖小朋頻聚、茶煙欠佳情誼濃”可謂概括。省書協幾個副主席國柱、維勇、志剛、衛東、曉梅先生的書法作品掛醒目位置,當然又令陋室生輝。
書架上大都是書法資料,還有一些大學教材。重新溫習,果然有“臺上賞月”的味道,與年輕時“門中窺月”的感覺大不一樣,更多共鳴。一個舊電視可收十幾個頻道,一個舊的電子歷也掛上墻。一尺多長的舊魚缸是同學銀生所做,放在墻側,燈光、水泵一開,汩汩而流,碧瑩透綠,又增加了幽靜和雅趣。
想起劉禹錫的《陋室銘》,依韻亂湊幾句:
室不在大,有書則馨。帖不在多,熟準則精。陋室無陽照,翰墨有光明。
苔痕下階綠,梧葉亂窗影。談笑或五柳,往來有藍領。可以臨圣帖,讀妙文,抒怡情。亦可看電視,閱頭條,聊微信。偶聽莫扎特,或賞貝多芬。欣享世臻盛,時憂民脫貧。案頭常置圣哲著,庠序隱約讀書聲。亂耳漸悄左右論,勞形少再為公文。愚亦云:窄屋雖陋,精神何貧?
朋友們喜歡這里。其中不乏廳處公仆,也有工人農民。書法同道自不必言。我想,朋友相聚未必腸胃缺食,更多是精神饑渴。聊天交流,精神釋放,升華友誼,人生快事。朋友們常問:“幾點去地下室啊?咱們聚聚唄!”還有甚者,干脆索取鑰匙,直接“降”堂入室,先入為主。待我趕到,他們或已泡好茶或開始臨帖——仿佛我才是來客。大家有帶酒煙茶的,也有買些零食的。聊天,寫字,閱讀。偶爾棋牌一會兒,好不開心。餓了就去門口小面館里吃飯,大家說這就是咱們弟兄們的俱樂部。
之二 云中漫步
一眼不見邊的云海,看起來像白色的絨毯。上午的陽光斜照,絨毯上面有了一排排一片片不規則的細碎陰影。偶爾看見了有很少量的云朵略高出來一點點,恰好似絨毯上起了些小絨球。在較遠的地方,有幾綹云的顏色比較淺,好像是花紋。絨毯的邊兒上,有一條由純白到淡白色的邊,好似用磨邊機打磨毛了的線絨。再往遠處看,就是由淺藍到深蘭的天空了。仰望更高的天,是一種蔚藍的神秘,令人心醉。
華山南峰頂上刻有寇準的詩,曰:“抬頭紅日近,俯首白云低”。那里才兩千多米高,現在至少八千米,我得笑寇天官的“低水平”了。像現在,華山早已在老下面,更得“俯首”看了。
孫行者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那時候的計量準嗎?就算從花果山去印度距離有五千公里,也只能算“一萬八百里”,顯然孫猴子的距離,應該打折按一成計。這“一萬八百里”,劉翔蘇炳添得快跑一個月,汽車得跑十來天,高鐵也得三五日,波音空客呢?也得七八個小時。即使能脫離地心引力的火箭也得好幾分鐘。火箭外殼必須阻燃,不然與空氣磨擦馬上著火。悟空的衣服又不阻燃,臉手都露在外面,速度那么快,豈不燒成炭?看來吳老承恩先生沒有這個常識。再細算,孫大圣“一個筋斗”應該像小孩子翻個跟頭的時間,十秒鐘,五千公里,我的天呀!一秒一千里,都超銀河系了。那猢猻的皮膚,實在耐燒。
在“絨毯”上面走路,好像青衣小旦的臺步,每秒鐘大約可踩一兩個小云朵。這樣的云彩,好像一層脫了仔兒的棉花,應該赤腳走才好。不能穿鞋尤其不能高跟鞋的,肯定踩壞了。要是小孩子們也來了,一定會在這里打滾嬉鬧,或者掀開鉆進棉花堆里,做捉迷藏的游戲。
又“走” 了一會兒,絨毯的花紋不一樣了,有了明顯的橫道斜道。往遠處看,有了一片一片深色的圖案,云朵的空間露出山峰土地河流,恰似一幅水墨畫。細細端詳,那畫還在微動,像前些年市場上流行過的電子畫屏。
傳說八仙參加蟠桃會來到東海邊,各顯神通,鐵拐李站龍頭杖,韓湘子坐花藍中,洞賓、采和、果老、鐘離、仙姑、曹國舅乘各自的簫、紙驢、拍板、鼓、竹罩、玉板渡海。他們各有法器,速度如何?不得而知。應該不太快不太高吧。至少沒有現在這么快這么高。想一想,古代的神仙已經比不上現在的百姓。天庭里的各路神仙呢?玉帝叫他們來開會的時候,是飛還是踩著云彩來?至少站在云彩上開會吧?沒有云了咋辦呢?一腳踏空了跌下來麻煩。哦,是不是玉帝開會的時候一定要選陰天?應該是。陰天的時候,下面無晴日上面是坦途;晴天的時候,下面很燦爛上面無依托。還有,如果大晴天玉帝開會,一眾神仙立坐天空,如在玻璃棧道,豈不把底褲都露出來?那真難堪。錢鐘書說人的缺點像猴子的紅屁股,爬得越高,紅屁股看見的人越多。其實,“紅屁股本來就有”,“并非地位升高了的新標志”。人的缺點露出來不要緊,神仙的“紅屁股”露出來那可不得了。對,開會必須陰天,放假才能放晴。要是連著晴了幾個月沒有云遮霧苫,玉帝也會著急吧?路不通,通知誰都來不了,又不能“失期當斬”,玉帝畢竟仁慈,心地也不似秦皇,看來他也不易。
一陣抖動,我們開始學習小孩子捉迷藏。往下鉆,果然四周光線昏暗,沒有了剛才的明亮。再往下鉆,越來越暗,透過了“絨毯”,看見了黃、綠、灰、白、紅、紫多色雜糅不太平展的“墊子”。一道道的黃白線,格出了一條條墨綠色的長方形,那是初冬小麥的顏色。一團團無規則的細碎圖案,里面有一個個不規則的立體小方塊,那是大大小小的村鎮房屋。小方塊旁邊,有星星點點反光的東西,細看,是些水泊河流。
仰頭一看,滿天的云已在很高的上面。
再一陣輕微震動,伴著反推的轟鳴,安全著陸。
云中漫步,結束了。
之三 別了,小滄浪
前幾天,騎自行車去位于臨汾市區東大街的小滄浪澡堂洗澡,卻被一個五十多歲的男人告知:停半年了,不讓燒鍋爐。”開了70多年的小滄浪澡堂就這么拉倒了么?
聽老人們說,這是臨汾最早的澡堂子,是日本人大概在1943年開的。小滄浪的名字好像取自于《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滌吾足。”記得蘇州的鐵公祠里面好像有個“小滄浪亭”。日本人是不是從那里學習借鑒的呢?
我悵若有失地環顧了一下熟悉的小院。大約已經有三十多年的陳舊二層樓房,已經出租成了小餐館、照相館、周易起名館、快遞公司、貿易公司等等。大廳的門洞上還保留著殘缺不全的琉璃瓦雕飾。一對看著似乎有百年以上歷史的一米高低的石獅子,守著那布滿灰塵的已經有了裂縫的茶色玻璃門。坑坑洼洼的地面,斑斑駁駁的墻皮,大大小小的房間,和那雖然聞不到但能夠感覺到的澡堂子下水道特有的輕微的味道。
我感慨不已,像是一個老朋友的突然離去。推著自行車出來,腦中浮現起了一幕幕的往事。
這么多年每到春節前夕,我總要來這里洗一次澡。并不是這里的條件特別好,而是它特有的環境能夠把我的年味大大地增強一下。幾十個床大通鋪的更衣室、十幾平方米熱氣騰騰的用蒸汽加熱的大池子、寬寬的池子邊,高高的屋頂,昏暗的燈光,池子里的老人小孩們,偶爾從屋頂上滴下來落在脊背上涼涼的水滴,都是年味的特殊記憶。
大約兩三歲開始,父親就帶著我開始在這里洗澡。那時候整個城里只有兩三個澡堂。加上臨鋼、電廠、鐵路、師院的浴池,一共不過五、六個。十來萬人的臨汾城里,每個人每年洗兩次三澡的話,每個澡堂子要接待多少人次啊!農村的老百姓也趕在過年的時候進城洗澡,所以洗澡非常緊張。過年前大家見面時互相會問:洗了么?”
一直到三十來歲,洗澡基本是在這里。三十到四十歲的階段來這里洗澡不多,那時候市里的澡堂多了起來,家里也買了個太陽能熱水器。四十歲以后,每年的春節前都會來這里洗一次。不為別的,就為了感受那越來越淡的“年”味,像是對一個老故事的回憶。到小滄浪洗澡、到東風、星光理發店理發,似乎與打掃家、貼春聯、買窗花、搭油鍋、蒸饅頭、排隊買供應的東西,是春節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些年人們不怎么買窗花搭油鍋蒸棗糕饅頭了,更沒有排隊購物一說。到小滄浪洗澡于是更多地成了一個過年的象征,一個心理的安慰。
去年的春節前,我又一次來到小滄浪。票仍然是8塊,搓澡5塊。售票的窗口里還擺著香煙、打火機、方便面之類的小東西。更衣室的鋪上,有兩三個六七十歲的老人蓋著毛巾被半躺著聊天抽煙。浴室里霧氣騰騰,燈光幽暗,池子里已經有四五個人。一個搓澡的在忙乎搓背。一個七十來歲的老頭,頭發花白,泡在池子里閉目養神,水漫到了脖子。另一個五、六十的人坐在池邊,也在抽煙。大家都悶不吭聲,只能聽見不時撩水的聲音。
人們常說失去的東西才會感到寶貴。年年去小滄浪洗澡都會覺得破破爛爛,還抱怨他們也不好好裝修一下。去年竟是最后一次。雖然說新陳代謝是個必然,任何東西都是有生命期限,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被新的東西代替,但是,一個在臨汾存在了七十多年、差不多是唯一的解放前至今的“老店”,就這么悄無聲息地煙消云散,讓人感到惋惜與不舍。新的事物可以寄托人們的無限希望,舊的事物則凝聚了人們太多的情感與回憶。
新舊事物的交替,構成了歷史傳承的生生不息。
別了,小滄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