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莊利銘 本刊記者 侯耀晨
5年前,他離開打拼多年的汽車行業, 投身到以修復東北鹽堿地為主導的生態農業領域。
如今,他主導的金墾農業項目已完成近10萬畝鹽堿地的修復,讓吉林省洮南市10多個村鎮的農民從中受益。預計未來5年,將帶動10萬農戶增收并享受30億產業扶貧資金紅利。
他就是劉曜源,一位奮戰在松嫩平原、洮兒河畔,把生態農業、公益夢想與消費者和受益人互聯互通的80后創業家。
在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地區,一望無際、白茫茫的鹽堿地連成片,像被老天爺撒了一層鹽,多年來寸草不生。
2012年,金墾現代農業(吉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墾農業”)對當地荒蕪了幾十年的鹽堿地展開了土地改良工作。
如今,洮南市二龍鄉已有近10萬畝鹽堿地得到修復,10多個村1000多戶農民從“金墾農業”的產業扶貧項目中受益,預計未來5年將帶動吉林省西部地區10萬農戶增收并享受30億產業扶貧資金紅利。
金墾農業法人代表劉曜源在接受《中國商人》專訪時表示,我國是鹽堿化危害比較嚴重的國家,鹽堿地面積達2億畝,經科學考證,治理鹽堿地不僅有利于當地生態修復,也有助于農民增收。金墾農業未來的發展目標之一,是讓100萬畝鹽堿地變為綠洲。
投身生態農業新天地
1983年出生的劉曜源,身高一米七八,一副黑框眼鏡襯托著他的斯文帥氣,似乎看不出他跟農業能有多深的緣份。
實際上,此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劉曜源跟農業并無交集。從吉林大學畢業后,劉曜源在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從事海外汽車出口業務8年時間,回國后,又把巨大熱情投入到搭建海外出口物流供應鏈的項目中。
但是幾年前與農業專家林博士的相識,改變了劉曜源的人生規劃。
當時,劉曜源萌發了一股強烈的想要創業的念頭。他已有8年海外汽車物流供應鏈的專業經驗,如果離開汽車行業到底做什么好呢?這是他一直苦苦思考的問題。
“是林博士,讓我看準了未來的方向。”11月14日,午后的陽光溫暖如春,劉曜源笑著告訴《中國商人》,那位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林博士曾經是當地最大的農藥生產商,他研發生產的農藥產品輻射東南亞地區,卻在事業顛峰時止步,做起了農作物農藥殘留解毒事業。
年過花甲的林博士告訴劉曜源:他要在有生之年,通過土壤改良讓土地重新煥發生機,讓更多人吃到沒有農藥的安全食材。
林博士的故事和他的一番話,深深地震撼了劉曜源,他要的不只是創業的成功,更需要日后回想一生時那種心安理得的感覺。
劉曜源決心做一件對社會、對未來都有益的大事。他決定離開打拼多年的汽車行業,投身到方興未艾的生態農業領域。
打造數字化農場
據劉曜源介紹,金墾集團是一家集現代農業、玻璃工業、房地產、礦業、金融、高科技項目為一體,在多個領域發展的集團公司, 而其本人的身份是金墾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金墾農場項目總負責人,金墾現代農業(吉林)有限公司法人。
2019年,由金墾農業發起,聯合洮南市政府、京東集團、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聯合推出了解決食品安全隱患的“金墾·家有農場計劃”,旨在建立從農場到餐桌的一站式服務平臺。
從“農場到餐桌”的一站式服務平臺,省去中間流通環節,可實現用戶和農場同耕同種,共治共享,讓農場走進千萬家,家家都能吃上自家農場的產品,共同守護農產品質量安全。
在松嫩平原洮兒河畔科爾沁草原腹地的吉林洮南,金墾農業與京東集團共同打造數字化農場,與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共同打造生態農場、生態牧場。農場兼顧發展休閑觀光、特色種植養殖等特色農副產業,通過設立休閑農業區,使消費者在吃到安全農產品的同時,還可以觀光、采摘、體驗農作過程,了解農耕文明,享受田園生活。
金墾農場嚴格采取生態種植方式,依托吉林省農科院在育種、耕作、栽培等方面的優勢,建立學科完備、專業齊全的研發創新團隊,為農場種植和管理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金墾農業與京東集團合作,建立了農產品全程可溯源平臺,全域實行生態農業生產方式,嚴格保護生態環境,采用綠色種植,嚴格管理農業投入品施用,確保無轉基因產品。
百萬畝糧田產業扶貧計劃
《中國商人》了解到,百萬畝糧田產業扶貧計劃,是金墾農業近年來著力推進的另一個創新項目。
在吉林省優質黑土區,金墾農業經過反復篩選精選了3個優良水稻品種,由金墾農場統一進行種植和管理。
其中,金墾農業與吉林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研發的吉粳816優質水稻品種,在全國優質水稻評比中脫穎而出,連續兩年獲得“金獎”,煮出的米飯可以作為壽司專用米飯,無論香味、糯性、筋性都達到一流標準。
“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好吃的大米產品只是第一步。”劉曜源說:“這3個優良水稻品種所在的優質黑土區,將打造成百萬畝糧田產業扶貧項目的樣板基地。”
百萬畝糧田扶貧項目,采用“企業運營+科研支撐+合作管理+農戶參與+平臺推廣”的農業產業扶貧開發模式。
從今年開始,金墾農業將繼續拓展農業產業扶貧項目的推廣范圍,預計未來5年將帶動10萬農戶增收并享受30億產業扶貧資金紅利。
激活鹽堿地的潛在效益
吉林省鹽堿地是世界三大蘇打鹽堿土地分布區之一。其中,鹽堿地面積96.90萬公頃,重度鹽堿地面積44.42萬公頃,占鹽堿地面積的45.84%。主要分布于白城市的洮南、洮北、鎮賚、通榆、大安等地。
“在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地區,連成片的鹽堿地,像被老天爺撒上了一層鹽,白花花一片,寸草不生。”劉曜源回顧說。
自2012年開始,金墾農業和吉林省農科院的土地改良團隊,冒著初冬的大風,來到洮南市二龍鄉附近10多個村鎮,運用現代農業高科技,對荒蕪了幾十年的鹽堿地進行土地改良,恢復土壤活性。
改良工作從入冬前開始實施,到次年冬季之前全部完成,通過一系列科技手段,使鹽堿地恢復土壤活性,降低土壤PH值,由鹽堿地變成了可耕種土壤。
隨后,種上由吉林省農科院專門研發的耐鹽堿水稻和大豆品種,其畝產水平已經接近“熟地”平均產量。
“這樣改造三年,這塊鹽堿地將煥發生機變為良田。種植的產品,綠色健康,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劉曜源自豪地告訴記者,到2021年,金墾農業將成功改良修復鹽堿地超過10萬畝。
我國是鹽堿化危害比較嚴重的國家,鹽堿地總面積高達2億多畝,經科學考證,每治理好一畝鹽堿地,不僅有利于生態修復,也有助于當地農民增收。
劉曜源結合金墾農業此前的經驗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修復改良的10萬畝鹽堿地,在洮南市二龍鄉帶動了十幾個村鎮的農戶從產業扶貧模式中受益,讓每個農戶增收10000多元。
此前,提到在鹽堿地上種莊稼,這是當地農民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是金墾農業把鄉親們口里的“白日夢”變為現實。
由于此前積累的經驗以及項目本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劉曜源信心滿滿地透露了金墾農業未來的愿景:把吉林省西部地區100萬畝鹽堿地變成綠洲,帶動10萬戶農民實現增收,實現30億元產業扶貧資金紅利落實到戶,捐助5000萬斤優質大米到全國各地的貧困山區小學……
讓孩子們吃上最好的大米
“我有一個心愿,讓全國貧困山區的孩子都能吃上最好的大米飯!”劉曜源動情地說。
從小吃著東北大米長大的劉曜源,有一顆赤誠的心。他發現有許多貧困地區以及偏遠山村的學生,竟然從來沒有吃過東北大米飯,有的孩子甚至沒吃過米飯,常年以玉米、高粱、青稞為食……
一碗熱騰騰的米飯,一頓豐盛的晚餐……看似簡單的愿望,對偏遠貧困農村的孩子來說,可能是永遠不屬于他們的幸福。
為了讓全國貧困山區的孩子,吃上來自東北優質黑土區的頂級大米,讓比肉還香的東北大米飯,溫暖每一顆山區孩子的幼小心靈,金墾農業依托三個優質水稻基地,發起水稻認捐大型公益活動。
正是在這場大型公益活動的籌備過程中,劉輝成為百萬畝糧田產業扶貧項目慈善大使。
“我們是做實業的,對慈善大使的選擇非常注重其本人的親以及力和內在與外在的統一。”劉曜源開心地回憶說:“劉總的形象、氣質、談吐、務實精神可以說讓我們眼前一亮。最關鍵的是,她也有一份關注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情懷。”
慈善大使劉輝傳遞著關愛三農的情懷與夢想,參與認捐的企業家和商界精英們,在享受到一年收成,品嘗到稀缺珍貴、安全可追溯的放心大米的同時,也參與了一份充滿愛心的公益事業。
金墾農業將委托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以認購單位或認購人的名義,向偏遠山區小學捐贈大米,捐贈標準是每畝50斤,作為貧困學子的口糧。用一碗熱氣騰騰的愛心米飯,助力全國貧困地區學子快樂成長,促進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
“一份糧,也許難解溫飽,但積少成多就可以匯成愛的江河;一碗飯,也許微不足道,但發自內心就能溫暖千萬心靈。”劉曜源滿懷期望地說:“我期待著有更多的商界精英,參與‘同捐一碗米’活動,為貧困山區的孩子添一份口糧,共同用愛心點燃寒門學子的夢想。”
鏈接:百萬畝糧田產業扶貧項目慈善大使劉輝
劉輝:共創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民商之路
2019年11月15日,中國民商年會暨中國(肇慶)-日本經貿交流峰會在綠色生態旅游城市廣東省肇慶市召開,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成為本次大會的主題。作為百萬畝糧田產業扶貧項目慈善大使,我有幸應邀出席本次大會,感觸良多。
“民商”概念是胡德平同志2012年首次提出的。他認為中國民商是民本,是民生,是民享,是各類市場主體商事關系及法律規范的總和。“民商”既是以民營企業家、出資人及其合作者為主體的新興社會階層,同時也是對“以民為本”商業生態的概括。歷經改革開放洗禮的中國商人鑄造了中國經濟奇跡,中國民商——中國商人的中流砥柱,則成為中國經濟奇跡的強大助力。
如今,在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挺進過程中,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年會主題,體現了中國民商群體及所屬企業在高質量發展中的愿景和信心。
中國民商助力經濟騰飛
還記得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上,盛大的群眾游行隊伍中,一排熟悉的面孔出現在“改革開放”篇章“春潮滾滾”方陣的彩車上: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董事長常兆華等民營企業家代表榮列其中。手握鮮花的他們不斷向觀眾致意,甚至大聲歡呼,臉上溢滿興奮與自豪。
2018年11月1日,在人民大會堂,習近平總書記對參加民營企業座談會的50多位企業家說:“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我國經濟發展能夠創造中國奇跡,民營經濟功不可沒!”
總書記的話,不能不讓我們回想起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和中國民商的發展之路。
改革開放前,我國工業所有制結構的經濟成分基本上是單一的公有制經濟。1978年,在全部工業總產值中,國有企業占77.6%,集體企業占22.4%。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黨破除所有制問題上的傳統觀念束縛,為以民營經濟為代表之一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打開了大門。
此后,街頭賣紐扣的19歲姑娘章華妹領到了10101號的個體營業執照,物理教師劉永好決定跟哥哥們投身農村創業,小鞋匠南存輝看到了電開關的商機,工廠推銷員宗慶后貸款辦起了批發小賣部……不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個體經濟在中國大地上破土而出。民營經濟由此成為改革開放初期吸納就業、改善人民生活的新引擎。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發表后,俞敏洪、王傳福、許家印等一大批干部和知識分子加入到市場經濟的洪流中,民營企業所涉及的領域也更加寬廣,先進制造、教育、房地產、金融等領域均有民營企業的身影。比如,張近東第一次調轉蘇寧的船頭,嘗試家電的連鎖經營;奧康王振滔在杭州點燃一把“溫州鞋”雪恥之火;在海南房地產投資中虧了一大筆錢的李書福回到浙江造起了摩托車和汽車……
在黨和國家的鼓勵下,民營企業家放開了手腳,在市場經濟的大浪中奮勇爭先,為國民經濟發展帶來了活力和競爭力。2001年,中國加入WTO,我國民營企業的管理和經營實力逐步與國際接軌。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一大批優質海歸人才回國創業,中國互聯網產業強勢崛起。2001年,規模以上私營工業企業3.2萬家,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為18.9%。
黨的十八大以來,民營經濟實力在黨和國家的進一步鼓勵下顯著增強。從城市到農村,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從大學生到退休職工,全國掀起了新一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民營經濟新高潮。
目前,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以及90%以上的企業數量和新增就業。在世界500強企業中,上榜的民營企業從2010年的1家升至2018年的28家,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中國民商投身實業興邦
隨著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現代化進程的深入,中國固有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原有的以士農工商為特點的等級鮮明的社會階層體系也產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面對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多元化時代,國有、民營、股份、個體……各種經濟形態并存,各成體系。商人群體,肩負起實業興國的重任,與每一次民族危機加劇中國社會的裂變和每一次先進的中國政治精英倡導的救國救民之路休戚相關。
在現代社會,從某種角度來說,商業是否發達已成為一個國家經濟實力是否強大的標志。商人在整個社會結構中早已不受岐視,而是作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者受到人們的羨慕和尊重。
可以說,今天中國商人的政治經濟地位不是形式上的改善,而是實質意義上明顯的提升。在這種情況下,商人作為一個整體理應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珍惜這種地位,創造更多社會財富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精神層次,更好地信守規則,履行誠信義務,進一步提高自身在文化層面的地位。
可喜的是,中國的商人階層在這方面一直在努力、在進步。他們走過漫長的歷史,通過積極貢獻贏得安身立命的一席之地,在獲得物質的富足之外,更將贏得精神的提升。
10月22日,國務院頒布第722號國務院令,《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已在2019年10月8日國務院第66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及提升國際競爭力,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又一重要步驟,更為中國商人科學、高效、健康、有序發展中國經濟創造了有利條件。
正由于此,謝伯陽在本屆年會上對企業家們給出十六字的勉勵:“活力閃耀,獨立自主,相信自己,擔當責任”,引起了與會企業家們的強烈共鳴。
本屆年會上,《中國民商》理事會理事長、泰豪集團董事會主席黃代放表示,中國民商理事會致力于打造以民為本的商業生態、“親”“清”為特征的政商關系,積極促進改善民營經濟生存發展的政策環境、法律環境和輿論環境,提升民營企業家素質和社會影響力,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中國民商,任重道遠
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這一判斷對于現階段處于轉型之中的中國經濟而言,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但是,長期的粗放式高增長也帶來了高杠桿、高能耗、高污染、貧富差距擴大等諸多問題。與此同時,勞動力、環境資源、土地、資金和匯率等要素成本也大幅提高。過去依靠債務擴張、低勞動力成本、資源和能源高消耗的經濟增長模式面臨不可持續、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因而,我國經濟實現由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就成為一個重大抉擇。這種轉變,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突破發展瓶頸的現實選擇,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
在本屆年會中,中國民商編委會主任黃文夫在論壇中的致辭讓我產生深深的共鳴,黃文夫主任在以“迎接共享時代”為題的致辭中說:“共享經濟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不僅使交易成本最小化,而且尤為強調對自然資源使用效率的提高,這將更加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共享時代已經到來。”
作為一個百萬畝糧田產業扶貧項目慈善大使,我所代言的金墾農業正致力于大加改造東北鹽堿地,以及從地頭到餐桌,讓消費者、當地農民、企業和公益項目所涉及的受益人互聯互通的生態農業產業扶貧項目,我因能有幸參與這樣的事業而深感自豪。
中國民商任重道遠,中國民商砥礪前行!
(來源:《中國商人》雜志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