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彥雄
彈指一揮間,畢業(yè)離開韓師母校已經(jīng)近三十年了。二十多年來,無論我站在北京大學的百周年大講堂演講,還是走進世界名校哈佛大學或劍橋大學進行文化藝術(shù)傳播,無論我在斗室伏案創(chuàng)作、翻譯或者與外商的國際商貿(mào)談判,還是揮毫點染祖國的大好河山,不自覺抬起頭,我都能感受到思想之光的源頭—韓山師范學院。那里,有“文起八代之衰”韓愈的文才風流,有國學泰斗饒宗頤的燦爛星光,有創(chuàng)造巨大財富而又熱心公益事業(yè)的僑領(lǐng),有獻身于教育事業(yè)的恩師,有結(jié)下深厚友誼的同窗好友。我更會憶起清澈的韓江水,高聳的橡樹,感恩老師們的鼓勵和幫助,讓我能夠?qū)崿F(xiàn)從政史系到英語系學習的跳躍,奠定我研究東西方文化學養(yǎng)的根基。
時間總是在奔流,不管你愿不愿意,它不會為任何人停留,但它會給生命留下厚重的印記。我于1988年進入韓師政史系學習,一年后與劉慶良同學一起轉(zhuǎn)入英語系,是韓師91屆英文系畢業(yè)生。我的大學時光,是在貧寒和奮進中度過,從青澀走向成熟,從迷蒙向清晰的轉(zhuǎn)變;是在運動場上揮汗如雨,在迎新晚會上傾情表演,在英語角上大聲地說英文又突然詞窮的尷尬,是用激情和生命書寫奮斗字眼的青春。從政史系轉(zhuǎn)向英語系是我人生的一個分水嶺,由于我高中是非語言生進入英語專業(yè)學習的,聽力和口語水平比較差,發(fā)音也不標準,一切都得從零開始,記得第一次聽力測試我只得了五十分左右,讓我悲傷了好幾天。難忘教過我語音的朱祥象老師和同學們不厭其煩地糾正我的發(fā)音,鄭培豐老師曾經(jīng)教導我,學好外語要學會“三厚”,即“臉皮厚、嘴皮厚和耳皮厚”,邱若深老師那充滿激情的閱讀課,讓乏味的閱讀變得生動快樂.....在這里,我還要感恩在韓師英語系講臺上給我授過課的鐘玉龍老師、陳潔老師、林楚芝老師、黃文潔老師、藍發(fā)昌老師、劉世舟老師、許愛儂老師等,感謝您們無私的付出和栽培。
在筆架山下,擱著一支永遠保持濕度的筆,韓園的路徑,飄寫著大大小小的字母,我隨手抓出,就是一個生動的詞組“WORK HARD”。我是幸運的,遇到母校的第一位外籍教師Ms.CherieHingee。為了練好口語和聽力,我利用一切機會去接近她,比如幫外籍老師上市場買菜和買水果,陪她去市內(nèi)采購日常用品等,她還教會我如何與小商販“bargain”,即討價還價,這一招讓我以后從事國際商貿(mào)談判贏得“有趣而難于對付的談判對手”的聲譽打下基礎(chǔ),我從內(nèi)心真的感謝朱麗.希金爾女士。學語言最怕的克星就是沉默,當你敢于開口,哪怕經(jīng)常犯錯或被人取笑,卻已經(jīng)在進步。記得大二上口語課我以“I have a dream”為主題進行演講,得到外籍老師的肯定和同學們的掌聲,完成了一個從害怕說英語到大膽講英語的蛻變。學校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不只是勤學,還有青春的風采,如晚會上矯健的舞步,同學們結(jié)伴游玩時的興奮和愉悅。三年的歡聲笑語,三年的酸甜苦辣,那時我們的青春迸發(fā)著意氣風發(fā),我的記憶中還儲存著激揚文字。回憶在母校讀書期間,收獲了難忘的學習生涯,珍貴的同學情誼和師生情。我一次次深情地寫下對母校的思念和崇敬的詩篇:
韓師之光
韓山蘊秀粵之光,百載滄桑桃李芳。
博識鴻儒起文運,知書學子著華章。
深銘教誨展鵬翅,常熾丹心報厚望。
母校年年施惠澤,棟梁輩出世傳揚。
訴衷情·母校華誕感懷
地靈人杰橡林幽,韓水碧長流,桃夭李艷爭秀,黌院矗潮州。
師教誨,澤恩稠,記心頭。百年風雨,梁木菁華,美譽千秋。
陳彥雄在哈佛大學
一、推動文化藝術(shù)活動,促進潮汕文化與全國文化的交流
我從事過翻譯工作,曾經(jīng)翻譯過《番禺市商貿(mào)指南》、《汕頭市旅游概況》等近百萬字的刊物,參加過一百多場的國際商貿(mào)談判,承擔過汕頭市創(chuàng)建國家優(yōu)秀旅游城市和汕頭市第一屆旅游節(jié)的口筆譯工作。
我從小喜歡文學藝術(shù),在大學主修的是英國語言文學,所以畢業(yè)后我經(jīng)常用中英文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不少詩歌和評論。文學喚醒人性,倡導生命的意義, 我主張文學與人生應(yīng)緊密結(jié)合,踐行文化藝術(shù)服務(wù)社會和人民群眾的宗旨,傳播潮汕正能量。先后和合作伙伴推動了二十多場具有地域影響力和全國影響力的文學藝術(shù)活動,促進潮汕文化與全國文化的交流,擴大潮汕文化在海內(nèi)外的影響力。
先后推動汕頭市作協(xié)與汕頭特區(qū)報社合作的“潮涌南疆”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詩歌大賽,策劃并推動由汕頭市委宣傳部和汕頭市環(huán)保局等聯(lián)合舉辦的“環(huán)保杯”詩歌創(chuàng)作大賽,推動汕頭市作協(xié)“風之原”建國六十周年文學創(chuàng)作大賽,推動并策劃由海外愛國華僑發(fā)起的第三屆“桑梓文學獎”,推動并策劃了“聯(lián)通杯”全國文學大賽,推動并策劃由汕頭市委宣傳部、汕頭市環(huán)保局聯(lián)合主辦的“環(huán)保杯”全國文學大賽和“國際潮人文學獎”等文學活動。
作為廣東省潮汕文學院發(fā)起人之一和韓江詩歌節(jié)的主要策劃人之一,先后參與策劃、推動了第一、二、三屆韓江詩歌節(jié),分別與汕頭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韓山師范學院和汕頭市潮陽區(qū)委、區(qū)政府聯(lián)合主辦。詩歌節(jié)是聯(lián)結(jié)海內(nèi)外潮人和社會各界的詩歌盛會,吸引海內(nèi)外知名詩人、學者和詩歌愛好者共同參與。“第二屆韓江詩歌節(jié)”于2012年在母校韓山師范學院舉行,中共中央宣傳部原常務(wù)副部長龔心瀚和國際漢學泰斗饒宗頤擔任詩歌節(jié)總顧問。
作為中華國際易經(jīng)書畫研究院創(chuàng)建人之一,本人推動了研究院和汕頭市委宣傳部、汕頭市環(huán)保局聯(lián)合舉辦的“汕頭杯”全國環(huán)保書畫大賽,倡導環(huán)保和諧新理念;推動和策劃研究院和汕頭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聯(lián)合舉辦的“潮人杯”全國書畫大賽及舉辦“大愛之歌”捐資助學詩歌音樂晚會,圓貧困學子讀書夢。我曾經(jīng)寫過一首“Grasp the Most Beautiful Moment in Life ”的英文詩,表達了對超越生命和生命的禮贊及奉獻社會的執(zhí)著。
Grasp the Most Beautiful Moment in Life
As the first note sweeps across the sky
Beautiful melody of soul instantly comes into being
As the first wisp of fragrance comes to the bottom
of my mind
Where earth’s mountains and waters have planted
As the first scenery of night marks into my eye
Your dignified candlelight lights up right at the
gorgeous crabapple
Every little surprise inlife
A response towards the colorful life
Every loss in regrets
Breeding a grand splendor
Grasp the most beautiful Moment of life
Long-parted souls will collide with each other
Fire of inspiration will kindle dying-out flame
Instant affection will bring light to the helpless
陳彥雄在美國名校講學
二、飽含深厚的民族情懷,走上《周易》研究的道路
我第一次接觸《周易》,是源于大學時期的老師,當時老師希望我能夠用《周易》的哲學思想克服人生路上的困難,也汲取智慧,坦然面對未來的生活。直到現(xiàn)在我還清晰地記得這位恩師對我的三句寄語,第一是成為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周易文化的學者;第二是希望我能夠把《周易》翻譯成英文介紹到西方去;第三是用英文站在西方的講臺上弘揚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真正激發(fā)我潛心研究《周易》的是商貿(mào)談判桌上的小插曲。一次在廣州白天鵝賓館與韓國商人閑聊時,講到韓國的國旗,對方指著韓國的國旗詢問著我,知道這是什么嗎?我答道這是韓國的國旗,對方接著問國旗的圖案呢,我答道,這是八卦和太極。韓國人立馬很驕傲地說:“這就是South Korea’s八卦,韓國的八卦,是韓國人發(fā)明的,而且韓國政府將要把它作為民族特有的文化向聯(lián)合國申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我當場向這群韓國商人糾正說這是來自中國的八卦,我講解了八卦的來源,每一卦所代表的意思,直到對方承認八卦是中國發(fā)明的我才肯罷休。第二次是在我的家鄉(xiāng)澄海與日本人爭論著朋友辦公室的風水擺設(shè),日本商人強調(diào)中國人不懂風水,這在我聽來,簡直侮辱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我挺直著腰板告訴這群日本商人“中國人的血脈里一直流淌的是陰陽和風水的符號,我有機會要去日本跟你們探討風水文化和中國的周易文化。”就是這兩段小插曲,激發(fā)了我要從事周易研究的決心,我要讓全世界人民知道,周易是屬于中國的,是中國人民獨有的文化,它更是屬于世界的。 《周易》當中很多思想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例如陰陽平衡、物極必反的原理,變易、不易、簡易的原理,居安思危的原理和周易太極思想的原理,“一個單位就是一個小太極,它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一個地區(qū)是中太極,受國家這個大太極影響。”所以我多次提到了“個人命運永遠服從于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周易》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中華文化之源,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也被譽為世界三大經(jīng)書之一——印度的《吠陀經(jīng)》、歐洲的《圣經(jīng)》和中華民族的《易經(jīng)》。在幾千年的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與哲學、醫(yī)學、政治、軍事、天文、科技、經(jīng)濟、建筑、藝術(shù)、管理、人文等等均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周易》是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預測學的集大成者。
為把中國的智慧貢獻給全世界,我將《周易》與建筑文化、軍事和教育、文化藝術(shù),《周易》與企業(yè)管理,《周易》與百姓生活等等融合在一起進行研究,首次在易學學術(shù)界提出了“廣義風水”、“狹義風水”和“社會風水”等新名詞和新概念,用中英文在國內(nèi)外發(fā)表了幾十篇具有較高學術(shù)價值的論文,受邀到世界各地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舉行“中國夢民族情一帶一路”陳彥雄國畫展。我曾經(jīng)寫過一闕《蝶戀花·研易》,申明了無悔研易的決心。
蝶戀花·研易
易道玄玄玄幾許,太極陰陽,學海無涯渡。酒綠燈紅非我處,天涼惟見紅爐煮。
春去秋來朝復暮,華發(fā)稀疏,無悔隨春去,只影孤單燈伴語,卻緣天地心中鑄。
每當我走進歐美的高中、孔子學院或大學,站在西方的講臺上,用英文向西方人講述中國的易經(jīng)、文化藝術(shù)和中國故事時,不少西方學者都由衷地對我說:“中國文化確實博大精深,中國真的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一種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總是為祖國感到驕傲!
陳彥雄在美國名校講學
三、站在西方的講臺上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
過去十多年,我出席過不少中西方文化的論壇和講座,不少媒體記者和聽眾常常會向我提出關(guān)于東西方文化異同的問題。我認為東方的思維模式是感悟,靠一種感悟來認識客觀事物;西方世界主要是靠實驗和具象的方法,西方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把它分成若干個很小的部分;而東方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從整體上去把握,例如西醫(yī)是建立在解剖學和細胞學的基礎(chǔ)上,中醫(yī)是從整體的陰陽平衡和辯證上來治病的。兩者有不同,也有共通之處,可以互補融合。東方文化走向世界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心有感悟,“天人合一”這一套思維方式和西方的思維方式可以求同存異,兼容并蓄,共同創(chuàng)造了21世紀的科學文化。
《周易》是東方思維模式的一個杰出代表,這就是她在世界上受歡迎的原因。世界是陰陽組成的太極球,一個是西方文化,一個是東方文化,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轉(zhuǎn)折期。東方的思維模式實際上對今天世界文明的進展,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提出“命運共同體”的倡議,積極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shè),踐行文化自信的歷史使命,無疑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進一步融合。世界需要中國,比中國需要世界更迫切。在這一個世界文化的浪潮中,《周易》在今天要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我們要推陳出新,汲取其最先進的文化成果,這是研究傳統(tǒng)文化學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我喜歡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為我是中國人。五千年燦爛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合在文學藝術(shù)的浩瀚大海里,暢游其中,也會讓我產(chǎn)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潛移默化抒生愛國愛家的情懷,自覺成為民族文化的繼承者和守望者。記得2006年9月我站在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演講《易經(jīng)與文化藝術(shù)》,我的演講站在世界民族的視角上,首次提出“構(gòu)筑全球化的文化大景觀”的理念(Set up a Global &Cultural Landscape),我的論述贏得中外學者如潮的掌聲。2016年的冬天,我應(yīng)邀赴美國傳播中華的傳統(tǒng)文化。我站在美國的名校的講臺上再次提出“Set up a Global &Cultural Landscape”的理念,贏得美國學者、學生和國際友人的贊賞,十多家中外媒體都進行追蹤報道。 我在演講中指出“The westerners know that the I-Ching originated from the east, namely, China, but they do not grasp the essence of it. I want to be a bridge between the cultures of the east and west, helping westerners to understand the I-Ching, allowing foreigners to lear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prediction science.” 在談到中美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構(gòu)筑全球化的文化大景觀重要性時指出" We know that under a globalized environment, different forms of cultures encounter with each other, conflicting and companying and we should establish a global landscape for cultures in order to bring benefits to the human-beings ; we know that at present, Sino-American relationship still is capturing the eyesight all around the world; and we know that as time goes by, a kind of strong economy no longer can fulfill the mental, or even,our spiritual needs . We need culture, to build up our multicultural tolerance, to bridge our friendship between two countries and to lead a better life as well.While America has introduced McDonald, Hollywood Movies, Apple Products and others to China, I think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let you know what is the essential par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oday I choose I-Ching and Fengshui as my topic. "
作為一名學者,我的血液里一直流淌著中華文化因子的符號,正如我今年四月份的歐洲文化藝術(shù)之旅,在飛往德國的飛機上賦詩一首:
歐洲游學感賦
夢寐成真游藝情,絲綢之路月光明。
講經(jīng)萬里風無阻,樹木百年心正誠。
己仗丹青圓夙愿,猶憑詩酒慰平生。
琴音古韻神州盛,東學西傳堪此行。
我渴望中華民族的復興,也愿意致力于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而奮斗不息!
陳彥雄在美國名校講學
四、跟當代大學生談教育和人生
無論我在國內(nèi)或者在國外講學,舉辦畫展、或者推動文化和策劃活動,都有不少人問起我所接受的教育,對我的紅色情懷也特別好奇。回憶從小到大的教育,我雖然出身于貧寒家庭,但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受父母的影響很大,父親因金門戰(zhàn)役而成殘疾軍人,但他一直教育要我牢記祖國的使命,勤奮學習,學有所成回報祖國;母親是一個勤勞儉樸、目不識丁的農(nóng)村婦女,在我的記憶中,她一直含辛茹苦擔“八索”、風雨無阻、穿街走巷賣海貨,養(yǎng)活我們,供我們讀書。母親總是鼓勵我要讀書上進,一個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的中國農(nóng)村婦女卻懂得“知識改變命運”的樸素道理,可見母愛的偉大。我出生在紅頭船的故鄉(xiāng),求學創(chuàng)業(yè),奮斗拼搏,海納百川,回報祖國已經(jīng)成為我生命的圖騰。
三十多年的奮斗歷程和求學經(jīng)歷,使我領(lǐng)悟到,教育更重要的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培養(yǎng)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千萬不能有“羊群效應(yīng)”的心理,不被雜亂、不經(jīng)思辨的生活所左右,而是以理性掌控生活,透過現(xiàn)象,了解萬物發(fā)生的緣由。也就是“格物致知”。要作批判性的獨立思考、保持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意愿(我知道我先天不足,悟性一般,韓師畢業(yè)后不久就去廣外繼續(xù)求學,也曾游學于中國美術(shù)學院和上海美術(shù)學院)。只有經(jīng)過思考和選擇,擁有信念和奮斗的目標,才能真正獲得追求幸福的終極能力!
另一方面,要利用在校四年的最寶貴時光刻苦學習,不斷的超越自我,以優(yōu)異的學業(yè)成績回報母校、回報父母對我們的栽培。我去過歐美十多所名校講學和文化藝術(shù)交流,發(fā)現(xiàn)歐美名校的大學生都很刻苦學習,深夜圖書館燈光還亮著,不少學生都在熬夜讀書,真的比我們的高中生還努力。同時,除了把外語掌握好外,盡可能培養(yǎng)自己的愛好,學習一兩門技藝,如書畫、樂器,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古語曰:“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歲月可以偷走你的一切,但偷不走你的學識和技能。有機會要多去外面走走,世界有太多的美好事物需要我們?nèi)ナ煜ず吞剿鳎?jīng)歷是人生的一筆財富。特別是學習外語,在掌握語言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學習該地域的文化與歷史,人文與生活習俗,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培養(yǎng)寬容、坦蕩的襟懷,接納更多的不同文化與觀念,求同存異,豐富人生閱歷。As the Chinese saying goes: "It is better to travel ten thousand miles than to read ten thousand books.”
其次,要把個人的夢想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命運是個人夢想生長的土壤,只有將個人夢想融入國家追求與社會福祉,才能獲得更廣闊空間和無窮力量,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作出不平凡的成績,成就小我。這也是我們“家國情懷”的時代價值。
最后,我以一首小詩與學弟學妹們共勉:
獨行者之歌
我曾是天空的一片浮云
飄蕩于廣袤的天地
尋找屬于自己的空間
越過高山峽谷
希望看到理想的世外桃源
我曾是銀河的一顆無名星
閃爍發(fā)亮于茫茫的天空
尋覓照射的目標
深藏被理解被發(fā)現(xiàn)的愿望
但我卻是燃燒的火種
逡巡海岸尋找共同發(fā)光的伙伴
我看見光芒四射的燈塔
無私指引穿梭的船只
我知道了自己未來的方向
陳彥雄在美國名校講學
陳彥雄國畫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