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增·謝朱個人簡介:
丹增·謝朱出生在青海,在這里度過童年、少年。上大學離開了青海,求學藝術專業。九十年代末再度求學遠離中國,學習西方現代藝術,并在海外從事藝術創作二十余年。2014年回到北京,2017年回到家鄉青海至今。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職業評審委員會授予的“世界書畫大師”稱號。全國專業藝術人才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國家書畫研究會理事。青海藏研會海外榮譽理事。青海大學美術教育智庫專家。青海省文旅產業智庫專家。青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青海省千人計劃領軍人物。
榮譽摘要:
1992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青藏獸顱藝術” 展覽,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為“走向現代都市生活的高原象征”。
2005年參加大洋洲華人藝術家展。
2011年參加大洋洲主流藝術家聯展。
2012年參加新西蘭藝術家國會聯展。
2013年參加新中友好紀念聯展。
2013年在新西蘭舉辦個人繪畫藝術展。
2013年參加新西蘭國際藝術家聯展。
2014年參加北京民族宮海外藝術家聯展。
2014年參加建國65周年海外藝術家聯展。
2016年參加天津美術館第二屆海外藝術家“一帶一路”主題展。
2016年參加香港“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展。
2017年參加香港全球500水墨畫家藝術展。
2017年始繪制大型明代寺院佛教壁畫。
丹增·謝朱第一幅繪制的壁畫是從這幅《朝佛圖》開始的。
須彌山華蓋下佛陀和他的大弟子們接受信徒的朝拜。大迦葉,目鍵連,觀音,普賢在佛陀的左右相伴。兩大護法護佑圣境,虔誠的信徒跪拜佛祖,發愿皈依。
《眾生朝佛圖》壁畫的主要內容是繪制了釋迦摩尼本生佛故事,描繪了佛陀從出生到成佛涅槃的過程。佛陀弘法信眾皈依的場景在故事中多出現,壁畫除了有教化眾生的作用外還有沒有其它隱情?
《佛陀菩提禪悟圖》佛陀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于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豁然大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從此,釋迦摩尼就開始傳播關于宇宙人生的緣起本心的道理。
《佛陀涅槃圖》釋迦牟尼在世的最后一年,臨終前于拘孫河做了最后一次沐浴,來到拘尸那揭羅城娑羅雙樹林,頭朝北呈吉祥臥。夜半,釋迦牟尼佛在舍壽前,對眾弟子作了最后的教誡,而后平靜地入滅。漢傳佛教把每年的農歷二月十五日定為佛陀涅槃日。
原本文字的描寫佛陀涅槃那一刻,整個世間都現出寂寥蕭條的景象,而畫家們運用他們的智慧把那一刻描繪成涅槃重生,萬物復蘇生機盎然的景象。
印度佛教自北魏起傳入中國,就一直在和中國本土文化信仰融合,形成具儒釋道三教特征的中國佛教文化信仰。在繪畫作品中表現的尤為明顯,道家、儒家人物形象都會出現在佛陀佛教故事中。在瞿曇寺壁畫中十分明顯的展示了佛教中國化的特征。
《面海弘法圖》瞿曇寺是一座漢式建筑的藏傳佛教寺廟?;乩缺诋嬍怯擅鞔鷮m廷畫師繪制,所以是一套漢傳佛教的本生佛故事。這樣畫師們在繪畫上完全按照漢地審美習慣和人物形象來描繪,繪畫上給了畫師們很大的創作空間,把他們熟煉善畫的技法都表現出來了。為了烘托出佛陀在天地之間法力,護法天神四大天王出現在須彌山山腰上的四座山峰。東方持國天王多羅吒,持琵琶。西方廣目天王留博叉,持蛇。南方增長天王毗琉璃,持寶劍。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持寶傘。
《西歸朝佛圖》這幅作品從常規上看,就是一幅僧人拜佛場景。仔細分析會看出畫是精心設計過的。讓我們分析一下畫中的人物,在畫的下部分有三個人物,紅袈裟僧人是藏傳佛教喇嘛,他的右方是六臂大黑天瑪哈嘎拉,預示著薩迦和噶瑪嘎舉的信徒。兩個青衣人,一個是漢地信徒穿漢地袈裟,一個是明朝官服而他在漢地和尚的身后,說明了和尚的地位。
《帝王朝佛圖》在漢藏僧團的朝佛隊伍中明代帝王的位置形象都很突出,這反映了在明代皇室大力推崇佛教。同時也反映瞿曇寺與明代皇室關系,這種關系也暗示著建文帝皈隱瞿曇寺的謎團。
《祥瑞皇宮,夫人觀天相圖》瞿曇寺壁畫是一部中國古代繪畫的大百科全書。其建筑繪畫就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圖像繪畫資料,這種重檐廡殿頂的宮廷建筑設計規制,就是一座純粹皇室宮殿。結構彩繪都與實體建筑完全一樣。特別是前排的柱子和柱墩呈現出橢圓形的,這在中國古代建筑中是非常少見的。
畫中被侍女侍奉的女主人,應當是摩耶夫人。白天所思,夜有所夢。瑞祥吉兆事后白象降臨。
《浮屠,真身十三重塔圖》該作品繪制的是一座十三層法身塔。塔傳入中國時,被譯音為“塔婆”“浮屠”等。直到隋唐時,才以“塔”作為統一的名稱,沿用至今。
釋迦牟尼涅槃后火化形成舍利,被當地八個國王收取,分別加以供奉。佛陀一生留下了八處有紀念意義的地點。建造了八大靈塔,依次稱作聚蓮塔、菩提塔、吉祥塔、和平塔、勝利塔、涅槃塔。
青海塔爾寺,西藏布達拉宮都建有如來八塔。
《仙橋降佛圖》佛陀一生留下了八個有非常意義的地點。其中誕生地一蘭毗尼花園。成道處一尼連禪河。首次說法一鹿野苑。安居處一袛陀園。化度分別處一王舍城。將入涅槃處一毗耶離城。涅槃處一拘尸那城。
《宮闕仙境圖》亭臺樓閣,庭院觀賞石,百年羅漢松,松、梅、竹構成了中國庭院景觀的典范。
《佛子供養圖》漢藏佛陀弟子供拜佛祖。天王,護法,佛陀的八大弟子。五位僧侶跪在地毯上雙手合十面向佛祖。面前供放著摩尼寶藏。右下方的皇親國戚焦急的等待著皇帝的到來。神態,形態刻畫的栩栩如生。
《漢藏僧侶供佛圖》營造這幅畫宏達場面的是高超的山水畫的作用,山巒疊嶂、蒼松翠柏、瀑布溪流、云煙繚繞的仙境??擅枥L塑造這些復雜山水畫的技法,僅僅使用線描這一種繪畫技法。在臨制壁畫的過程中,體會到古代畫家在這種風格細膩的壁畫上很少使用皴法,主要是繪在泥皮墻面上,墻皮上有很多的難度。
《獼猴圖》梵名音譯為么迦咤。由于其心性輕浮躁動,難捉難調,常舍一取一,所以經典中常以其比喻凡夫的妄心。
《摩訶止觀》卷二說:''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薩無漏
六神通,牙有利用如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負;無漏無染,稱之為白。"大象有威力而又性情柔順,普賢菩薩的形象是身騎云牙象,手拈如意荷花,寓意"愿行廣大,功德圓滿"。
在佛教里白象也是釋迦牟尼的化身,大象翹首昂鼻,以庇護寺廟及僧人。
《成佛圖》
佛陀,佛教中有三種涵義:
1.正覺(對一切法的性質相狀,無增無減地,我實地覺了);
2.等覺或遍覺(不僅自覺,即自已黨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覺他,即使別人覺悟);
3.如來佛祖圓覺此無上覺(自覺覺他的智慧和功能都已達到最高的,最圓滿的境地)。
瞿曇寺壁畫:
瞿曇寺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歷經三十六年建造完工。是一座皇家宮殿式藏傳佛教寺院。是明朝政府在藏區扶持的第一座寺院,它在湟水流域政教史上長期發揮著重要作用。
瞿曇寺的建筑和繪塑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壁畫,從歷史傳承的角度來看,元明更替之際還受到元代的影響。而瞿曇寺壁畫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原本藏傳佛教長期受印度、尼泊爾風格的影響,在造像、繪畫上在移植來痕跡還很明顯,而瞿曇寺壁畫已經體現出漢地繪畫風格的大量融入。里程碑式的定格在明代佛教的樣式上,即使在藏地也毫無掩飾漢傳西移的意志和力量。也正因為它受明朝皇家恩寵,工匠們按皇家規制精心打造,用以宣告明朝對這個地域的統治權。建筑和壁畫就成為皇家標志和樣式的杰作,這給我們后人就留下了這座藝術瑰寶。
瞿曇寺壁畫的藝術價值;瞿曇寺壁畫的繪畫風格可以追溯到宋代院體畫的遺風,明代院體畫師多為江浙一帶的元代民間技高出眾的畫家,明代恢復院體制,他們習宋代畫風并在明代壁畫中盡情發揮他們的繪畫技藝。瞿曇寺壁畫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它不但把繪畫風格落在了藏地,而且還影響著藏地,為新的藏傳佛教繪畫藝術的誕生創造了特殊的氛圍和土壤。
對東瀛日本的繪畫的影響:普遍認為,日本浮世繪繪畫是受中國春宮圖的影響和植入。但研究了瞿曇寺壁畫中的神鬼形象后,發現日本浮世繪繪畫中的武士形象就來自中國明代佛教壁畫中的人物。瞿曇寺壁畫中就可找到大量形象資料來證明。我國繪畫史研究領域還并未提出過這一看法,所以研究瞿曇寺壁畫有著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