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汝窯天青色筆添
汝窯創燒于北宋晚期,
據南宋葉寘《坦齋筆衡》記載:
“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
遂命汝州造青窯器,
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
說明北宋時汝窯接受宮廷的任務,
燒造汝官窯器,
使北方青瓷的技術成為全國之冠。
北宋 汝窯天青色筆添 局部
北宋時期的歐陽修在《歸田集》中提到:
“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
世所其有,得之碎片者,以金為器。
北宋汝窯彼仿佛之,當時設窯汝州,
民間不敢私自燒造,今亦不可多得。”
汝官窯的燒制時間短,
作為貢品,民間流傳甚少,
北宋 汝窯天青色筆添 局部
南宋時已屬“難得”之物。
汝窯產品胎質細密、堅薄。
因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銅,
使胎色呈現“赤色”,又叫“銅骨”。
其釉色有天青、天藍、粉青幾種。
尤以天青為貴,粉青為上,
天藍彌足珍貴,
有“雨過天晴云破處”之稱譽。
北宋 汝窯天青色筆添 局部
陸游也曾在《老學庵筆記》中:
“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
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
因選瑪瑙入釉,
使釉面撫如脂、視如玉,
有稀疏的氣泡,
多開有疏密不等的紋片,
少數有魚棱紋,
也有不開片的,其縮釉點呈羊肝色。
工藝上有滿釉裹足支燒,
也有墊燒的。
北宋 汝窯天青色筆添 局部
采用支釘支燒的器物通體滿釉,
器底留有支釘痕,
支釘細小如芝麻,
且多靠近圈足內墻,
支釘斷面處一般呈白色。
支釘數有3、5、6個之分,以 5個為多。
北宋 汝窯天青色筆添 局部
采用墊圈或墊餅墊燒的器物圈足足端無釉,
但少見。
在裝飾工藝上有少數刻花和劃花裝飾,
還有龍體和烏首等裝飾。
少數器物有銘款,見有三種,
器底刻“奉華”、“蔡”和“戊”字。
北宋 汝窯天青色筆添
汝窯瓷器一般都較小,
盤、洗、碗等口徑一般在10—16厘米之間,
超過20厘米的極其個別,
超過30厘米的幾乎沒有。
故有“汝窯無大器”之說。
汝窯窯爐由原來的馬蹄形大窯
改進為橢圓形小窯爐,
每窯只能裝燒20厘米左右匣缽配套器物10件,
由此可知汝窯無大件器物的原因。
北宋 汝窯天青色筆添 底部
從宋徽宗崇寧五年,
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
是汝瓷發展的鼎盛時期。
當時,北宋皇室,不惜工本,
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
統治者認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
汝瓷自此選為皇室御用珍品,亦稱汝官瓷。
清代學者梁同書在其《古窯器考》一書中的記載:
“汝窯,宋時以定州白瓷器有芒,
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窯,
屑瑪瑙為釉,如哥而深,微帶黃,
有似卵白,真所謂淡青色也。
汁水瑩厚如堆脂。
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
土脈質制較官窯尤滋潤。
薄者難得。
時唐即耀諸州悉有窯,而以汝為冠。”
南宋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記載有
“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
惟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
足見到了南宋,汝窯瓷器就很難得了。
目前傳承有緒者不足百件。
北宋 汝窯天青色筆添 局部
此 北宋 汝窯天青色筆添 高度:1.9CM 底徑:9.9CM 口徑:11.9CM 重量:118.2G。此件汝窯呈圓形,口微斂,淺弧腹,平穩無足,足底有5個支燒釘痕,胎呈香灰色。洗身通體施天青色釉,釉面開細碎紋片,天青猶翠,如冰似玉。這件汝窯圓洗造型規整,胎質細膩,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稱絕美之稀世汝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