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 .老朱
—— 一枚圖紋瑪瑙對應出的《獨坐敬亭山》詩意
上元二年(761年),在經歷了安史之亂,經歷了蒙冤被囚和帶罪流放之后,年逾花甲的李白最后一次來到敬亭山,回想初到宣城時,迎來送往的賓朋好友,回想北樓縱酒、敬亭論詩那些昔日場面,一人獨坐的李白沉思許久,提筆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 獨坐敬亭山 》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這幅天作正好折射出李白當時的心境,對應了《獨坐敬亭山》詩意,畫面通過一群不斷遠去的山鳥和一抹即將散盡的閑云,營造出一種蒼茫空曠的孤寂氛圍。畫面中的“敬亭山”,渾厚凝重,健硬有力,幾乎占盡了畫面的二分之一,不僅層次豐富,而且富于變化。雖然山勢呈低沉的脈絡,但折落有勢,霸氣逼人。仿佛經歷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之后,一位傲岸倔強的詩人此刻正領略著曠世的孤獨。
敬亭山“東臨宛溪,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但在詩人筆下,卻不見敬亭山秀麗的山色。其實山林的鳥是飛不盡的,云也不會飄游到天外,這都是詩人情感外射的結果。這首詩寫作的目的不是贊美景物,也不是借景抒情,從詩中來看,我們也無從知曉詩人相對于山的位置,詩人有意創造一個為表現自己情感的蒼茫空間,然后將敬亭山和自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將其人格化、個性化,從而映照自己空前的孤獨和傲岸倔強的內在個性。李白此時是孤獨的,但他的孤獨是強大的。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厭:滿足的意思。)李白是說自己和敬亭山相互看不夠。在這里敬亭山已不是現實中的敬亭山了,它是李白內在精神的一種折射,是李白自己和自己的一次對話,也是自己對自己的一種肯定。李白就是敬亭山,敬亭山就是李白。精神上他們是統一在一起的。《唐詩訓解》中云:描寫獨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
沈陽-老朱,原名朱洪巍,詩人,天畫資深藏家。六五年生于遼寧沈陽。崇尚自由,興趣廣泛,八八年開始寫詩,并于該年發表處女作,其中《沉思:生命》(組詩)得到了詩壇廣泛的認同和贊譽。后開始涉足收藏領域,其中在天畫(圖紋瑪瑙)的收藏中,一直本著以藝術的標準發現、解讀天然畫面,在命名中挖掘畫面所蘊含的人文價值,最大限度的將自然畫面和人文藝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其中《心靈史》《八大山人》《楊玉環》等作品為社會各界人士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