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錯版關金劵
關金劵全稱為“海關金單位總換券”。簡稱“關金”。關金券,本是國民黨政府專供關稅所使用的一種貨幣,以中央銀行的名義發行。關金券發行之初,圖案統一:正面為國父孫中山先生半身像,印有地名和“憑票即付”等字樣,背面圖樣為上海海關大樓。除有一種為橫式外,其余均為直型。
關金券實際上是“海關金單位兌換券”的簡稱,是一種國民黨統治時期繳納關稅專用的紙幣,其發行以中央銀行名義發行。1929年,世界金價飛漲,銀價暴跌,國民黨政府為了保證關稅收入,決定海關征收金幣,從1931年至1948年,國民黨政府先后發行47種關金券代替法定貨幣流通,面額從拾分到貳拾伍萬元不等。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政府實行所謂“幣制改革”,宣布廢除法幣和關金券,發行金圓券,關金券停止流通,正式作廢。而當時,一批剛印好的壹萬圓面額的關金券還來不及上市就作廢了,因此,比較罕見,有一能夠深刻反反映出民國時期所經歷的嚴重的通貨膨脹情形。然而,由于歷史原因,文革期間有大量的民國鈔幣被視為“四舊”而遭到查抄和焚毀,民國紙幣長期被大家所忽略。不過近來年,隨著收藏市場行情高起,民國紙幣也逐漸回到大眾視野,市場表現頗為亮眼,升值潛力值得挖掘。
定收藏價值,關金券流通17年半,期間正式發行的關金券種類有47種,未發行的有4種。由于國民政府嚴重財政危機,惡性通貨膨脹迫使關金券進入流通領域,最終不但沒有穩定金融,反而成為廢紙一張。因此當時大量關金券被人們棄之,然后在歷史長河中大量消失,因此此券還是錯版,在市場上是非常少見的,在目前收藏市場上屬于“一票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