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介
于波,字博,德觀堂主人,山東文登人。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2012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賈又福山水畫高級研究班,師從賈又福先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
2016年,作品《大理游記》在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2016“美麗中國夢·七彩云南情—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中獲獎;2016年,作品《南國暮歌》在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美麗南方—廣西全國美術作品展”中獲獎;2016年,作品《家山追夢》在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2016“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中入選;2017年,作品《家山凈土》在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徐悲鴻精神全國中國畫展”中入選;2017年,作品《高天厚土》在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暨第13屆全軍美術作品展覽”中入選。
《家山追夢》232cm×173cm
造·山相
于波
畫畫是一種狀態,我沉醉其中,盡管我無法預知在這條路上自己能走多遠,但慶幸,我已在路上。
2012年9月,我考入中央美術學院費又福山水畫高級研究班。賈又福老師在教學中提出“入古者深,出古者遠”“宏觀探道,微觀探真”“三等的創造,遠遠勝過一等的模仿”等理論逐漸在我心中扎根。在臨摹學習中,我從前輩大師那里領悟了筆墨形式語言及藝術審美規律。研修班兩年的學習,使我養成良好的習慣。至今我仍然堅持每年多次寫生,到大自然及社會生活的“源頭活水”中汲取營養。在創作上,立足真性情,力爭達到與古人、與時代、與大自然和諧對話。
《物外清音》200cm×160cm
我不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看過的東西”,希望“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誠然,對于我們當代的畫家而言,繼承與創新是個艱難的轉換過程,但我力求將山水畫從傳統程式和結構中解放出來,并以充實、飽滿、激情的筆墨給予表達,使山水在意象化組合中,真正符合“寫意”的原則,并充分發揮水墨的優勢,在筆法、墨法、水法的互動作用下,使作品蒼潤自然。
《南國暮歌》230cm×170cm
繪畫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中國畫的寫意精神是在“觀物取象”的基礎上,經過創作者的藝術加工,以意造象,以“漸悟”和“頓悟”的哲學之思,實現物與象,情與境的“天人合一”。“寫意”絕非是一般人所想象的信筆涂鴉,一揮而就。它與技巧有關,但絕非僅僅是一種技術。我們說的“寫意”絕不是寫我們腦子里完全憑空生發之“意”,而是寫“實”所引發之“意”,寫“實”之意趣。“寫意”是一種精神,它要在主客觀之間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個性審美的“度”,這個“度”就是我們畫家自己的個性與風格。把握這個“度”,并將其淋漓盡致地呈現在畫中,需要有功力,但更需修養。“寫意精神”的本質不單是自由,而是自由加制約,真情流露,有感而發。只有遵循這個藝術規律,我們才有可能進入藝術表現的自由境界。
在創作過程中,我通過提煉物象,使意象愈加單純、簡潔,著意水墨詩性的表達,并增加了少量的抽象元素,使作品呈現出一種空靈、飄逸、蒼茫、氤氳的氣韻。我不拘物象的表達,以隨意松動的用筆,行云流水般的點、線、墨、色,表現出“似與不似”的特點,給人若即若離的視覺體驗,為畫面增加了流動感。在平面化的空間中,點、線與山水意象,都在分割中呈現為多個空間的迭加與重組,使簡約、單純的有限畫面,增加了時間與空間的流動,強化其豐富性,增加了變幻的美感。從而尋找心靈寄托與精神家園的歸途。表現出“心象”的淡泊與虛靜,一切都在從容自然中。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我將繼續走向社會,深入生活,投身于自然,探尋繪畫藝術的真諦與精髓;“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心神合一氣韻盈,畢生只向畫中去。追尋藝術之美,我,正在路上,靜觀山相,以意造象,造眾山之相。
2019年5月18日于德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