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舟紫砂壺
顧先生1915年生人,18歲開始學習制作紫砂壺,曾在上海為人雇傭,為顧主制壺,以仿制前人老壺為主,無個人名款。當然,無名款的壺不能算顧壺。至20歲小有名氣,壺藝快速提高,開始使用名款,也有無款的批量之作。出于生計,在解放前的16年里,顧先生有名款的制壺不少于2萬件,這是他制壺最多的一個歷史時期。由于當時處于戰亂,壺很便宜,只用不藏,自然消耗量很大,存留到現在的估計為10%左右。也就是,顧壺解放前作品現在存世量在2000件左右。從1949年開始,顧先生很少制壺,因為當時幾乎沒有市場。1954年10月,他響應政府號召,參與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紫砂生產工場的組建籌劃工作。
1955年1月建社就緒,立即著手負責“紫砂工藝班”的招生和技術輔導的育才重任。 1958年,他積極參予了紫砂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運動。 1959 年被任命為宜興紫砂廠技術研究室副主任和技術股副股長,并參與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蘇廳的布置設計工作,設計了一批大型的茶具及高檔花盆。從這些經歷和當時是集體經濟的社會背景來看,顧先生自己制壺幾乎停止,主要是指導學生和研究制壺技術。或許偶而做幾把贈送別人或當做教學模型。從1949年到1966年文革開始17年間,顧壺總產量不超過2000把,其中有些是學生作品用了顧先生的印章。那時的紫砂壺還是用品而不是收藏品,損耗量也很大,估計現在存世500把左右。
1966年到1976年十年文革期間,顧先生親自制壺的時候更少了,主要是參加政治學習和活動、指導生產。他個人偶而做壺是一種自我消遣或應單位“表忠心”之要求,這十年他的總制壺量不超過500把,其中也有徒弟制作蓋他名章的。凡是自我消遣的壺都沒有進入買賣,底款仍只蓋個人名章。而應單位要求制作的壺,個人做好用了名章之后,一律收去統一加蓋“一九六八年斗私批修”字樣,象財務收款用的那種長條形章。蓋章的小年輕也不大用心,歪歪扭扭或一頭深一頭淺、上下
對齊。文革時期紫砂壺還是用品,很便宜,估計這500把壺存到現在的在200把左右,或許還有些殘器保留。
如有感興趣者請與湖南柳葉藝術品有限公司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