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精妙而唯美的工筆畫都特別受人喜歡。那么,何為工筆復背畫?近日,一場“重彩工筆傳統畫復背創新展”在中國印學博物館展出,展出的國畫作品,題材涵蓋高士、仕女以及工筆花鳥等多個領域,無論從造型還是神韻都足見藝術家精湛的繪畫功力。
個人簡介
趙鑫,1984年出生于河南省鄲城縣。字拙顏,齋號薄云軒。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工筆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1999年就讀于河南大學工藝美術系,曾任教甘肅蘭州商學院長青學院藝術系,現任中國密體畫研究院院長。擅長密體復背重彩畫,曾出版《五百羅漢畫冊》《觀音寶像圖》,自畫像系列《獨舞》 西泠印社出版《趙鑫重彩工筆畫》。
展覽主人趙鑫表示,這是她第一次在杭州辦展。作為新一代中國畫家,她立足于本土繪畫傳統,探究創發展思路,期望用手中畫筆展現出一名畫家的責任和擔當。
傳承傳統中的艱難和挑戰
重彩密體復背畫,源于宋代宮廷畫技藝。這種畫的特點是正反面皆成畫,別具一格。趙鑫說自己第一次見到密體復背畫是在恩師王沐林家中,“我有幸看到一把宋代絹絲團扇,雖然扇骨有些許缺失破損,但是扇面上的人物仍然栩栩如生,復背肌理效果十分明顯。這讓我感到十分震撼,原來我們傳統的工筆畫也能帶給人們很強的視覺沖擊力,畫面竟如此精美。”此后,趙鑫開啟了她13年的研習之旅,她下決心要畫出這樣的繪畫。
“過去由于絹絲尺幅小,材質昂貴,復背畫又費工費時,使密體復背畫很難傳承。”在趙鑫看來,絹的古色尤能營構一種玄遠高古的意境和非寫實的光感。“中國畫的光是動蕩著全幅畫的一種形而上的非寫實的宇宙靈氣。古絹的黯然而光尤能傳達這種神秘的意味。”因此趙鑫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是絹本,她的高士、仕女圖卷,往往是長卷大軸。“以前都是用在小尺幅的賞玩畫上,現在因為突破了材料的限制,所以大尺幅的長卷創作得以實現。”
但是,大尺幅的長卷創作也極難駕馭。“究竟運用什么樣的線條去表現,如何敘述你想敘述的故事?這是一道難題。”多年來,趙鑫反復實踐,從畫面的內容、題材和整體協調性等方面深入研究探索。其工筆重彩人物,取法吳道子,仇英、陳老蓮、任伯年、陳少梅等。其高士人物造型精謹而古澹,背景中花鳥蔥蘢騰躍,暈染氤氳,于空靈中顯自然生機。 在數年的創作過程中,趙鑫也遇到過許多不理解的朋友,“很多人會問我,你為什么要畫復背畫?從經濟上來說它跟我的報酬是不相等的。但是我畫這些畫全是因為出自我喜歡,我認為任何一個國家都要有它需要堅守弘揚的藝術,我也有我自己的初心,我想把初心轉變為實際內容,要把精湛的藝術、可傳承的人文故事用我的畫筆慢慢敘述出來,無論是否被人理解,我堅信,傳統繪畫有著光明的未來。”
復背創新中的堅守和“匠人精神”
在展覽期間,不少藏家特地從外地趕來,他們認為趙鑫將空靈作為最高的美學境界來追求,畫面密不透風卻繁而不亂,傳承出新意,在工筆上實屬少見。
“有人說工筆好畫,臨摹傳統更好畫,我很佩服說這些話的人,我的認知里,傳統是一座大山,你靠它越遠它就越渺小,你離它越近它就越高大;傳統又好像是個‘陷阱’,要想得到它好像很容易,因為它有太多的經典樣式予你為用,但是你一旦進入傳統的世界再想擺脫卻是難上加難,猶如作繭自縛。”趙鑫說。
在她看來,復背畫法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我們沒有脫離傳統意義上的創新,所有的復背畫法都是源自我們的本土文化。”從藝三十多年來,趙鑫一直在尋找可以傳承并且發揚光大的內容。“復背畫在密不透風中,也是有規律、有故事情節的。不能密而亂,要密而精。”趙鑫認為,必須長期對傳統深入的學習、研究,通過大量的摹寫,再結合傳統文化再創作,才能把內心的感受通過豐富又深刻的筆墨語言表現出來。每年,她都會走入敦煌,接受藝術對于心靈的洗滌,感受當地人文歷史的厚重和自然的神奇。
情隨境遷,意與古會,趙鑫時刻記著,她愿意做個守拙的匠人,堅守本土文化,在傳統中再創新,并以千變萬化、美到極致的藝術形態傳播并弘揚下去。“對歷史的敬畏,對傳統的感悟和對美的傳達,對先賢的敬畏之心常留我心,歷代的大家就像一座座高山聳立在面前,繞道而行固然輕松但又是不可取的,我必須經過努力攀上這些高峰才能領略中國繪畫的傳統精髓。”
三年前,曾有藝術家朋友向趙鑫提議,以杭州為題、西湖為背景,畫一組西湖邊的“美人圖”。“我琢磨了三年,像西湖一樣的女人究竟是什么樣的?按照朝代順序排列和故事情節處理,我要把西湖近現代的名女人畫出來,凸顯出江南女子的韻味。”據趙鑫透露,這幅作品將在明年年底創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