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帝國,它的沒落使得眾多清代的物件被賦予了很強的歷史紀念意義。
銀幣,是各個朝代都有使用的錢幣種類。而在清代,銀幣的鑄造與普及程度有著跨越式的發展。在清政府頒發的《整頓圜法章程》中規定,銀幣轉由造幣總廠進行鑄造。而且在剛開始鑄幣時期,有人主張用黃金代替白銀做鑄幣材料,而后因為黃金儲量不足而作罷。
在清政府的幣制改革條例頒布以后,在當年就鑄造了外形規格統一的“大清銀幣”,面值共有四種,分別為一元、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面額的。不過在宣統二年的時候,只有五角幣流通于市。之后再到了宣統三年,也就是1911年,大清政府命令戶部天津造幣總廠開始正式制造“大清銀幣”。從此以后這些生產出來的銀幣就被人們稱為宣統三年大清銀幣。
此款錢幣的正面刻著大清銀幣四個大字。上下環分別用滿文和漢字標注“宣統三年”字樣,左右兩邊各有束花雕刻。銀幣的背面鐫刻著蟠龍圖,蟠龍沿邊緣自左向右騰云而起,龍頭居上,龍身環繞著中央的幣值“壹圓”二字,下方則是英文標注的ONEDOLLAR(一元)字樣。
而文中展示此組中,一枚是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另一枚則是較為少見的光緒三十年湖北省造大清銀幣。
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湖北銀元局鑄行了四種版式的『光緒三十年湖北省造大清銀幣庫平一兩』。當時清廷中主張以“兩”為銀幣單位的“后黨”(以慈禧太后為首)和主張以“圓”為銀幣單位的“帝黨”(以光緒帝為首)正就銀幣以“兩”或是以“圓”為單位各持己見,這就是所謂的“元、兩”之爭。
如文中展示,此款光緒三十年湖北省造大清銀幣正面中央銘文“大清銀幣”四字。它也是中國最早有“大清銀幣”字樣的銀幣。上緣鑄“光緒三十年湖北省造”,下方刻“庫平一兩”。背面為雙龍戲珠圖,中央鐫刻面值“壹兩”,外緣上下為英文標注。其模具由日本大阪造幣廠制作。
這兩款錢幣品相保存的都十分完好,屬于同類藏品中的精品。錢幣表面流通痕跡明顯,包漿熟舊自然,歷史感極強。大清銀幣的鑄造時間跨度不長,鑄額不多。并且之后清朝覆滅,此類錢幣被大量回收熔鑄他用,能存留下來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十分珍貴,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意義和收藏價值。
關注下方二維碼
獲取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