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
陶是漢代最主要的陶系,繼承商周器物形制演變而來。多用于儲藏的容器或作為隨葬器物等用途,在全國各地均有出土。
漢代生產的陶器,制陶手工業在漢代得到很大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泥料的選擇和配制越發精細,無論是泥質陶還是夾砂陶,無論是飲食器具還是儲藏類巨型用具,都比較精細,成型規整、實用。器物上或刻或劃,或施彩或上釉,裝飾相當美觀,以后歷史時代的日用陶器很少能與漢代相比的。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生產的陶器。制陶手工業在漢代得到很大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泥料的選擇和配制越發精細,無論是泥質陶還是夾砂陶,無論是飲食器具還是儲藏類巨型用具,都比較精細,成型規整、實用。器物上或刻或劃,或施彩或上釉,裝飾相當美觀,以后歷史時代的日用陶器很少能與漢代相比的。漢代日常用陶大多數是灰陶,在燒窯后期,還原氣氛控制比較好,灰色淺淡而均勻,質地堅實耐用。此外還有紅陶和黑陶,黑陶燒成溫度較低,屬于軟陶,各類日常用具為硬質陶,軟陶雖然制作精致,裝飾講究,但不實用,往往作為陪葬的冥器。漢代地域遼闊,各個地區工藝傳統、生活習俗和原料質地的差異,造成了器物種類、造型結構和裝飾風格的諸多不同。例如,關中地區經濟最發達,文化教育水平最高,消費層次也最高,因此陶器質地精良,日用陶器有豆、盆、碗、鐘、筒杯、勺、盤、缸、甄、釜、小壺、繭形壺、扁壺、缽、罐等。此地區禮儀制度最完備,盟器種類也較多,包括仿青銅鼎、彝等莊重器形,體現財富的陶倉、陶囤及表現六畜興旺的各種家禽動物形象。裝飾陶器的花紋多為變形回紋、三角紋、渦紋、龍紋、虎豹紋等。洛陽以東的關東地區,制陶業也很發達。人們的日常用陶以灰陶為主,器形有罐、壺、尊、洗、甕、盤、碗、勺、筒杯、甑、釜等。為適應當時厚葬的需要,一些質地較軟的器物如盒、盤、案、杯、雞、狗、豬、羊、住宅、圈舍模型大量生產,并逐漸成組出現,時代變化明顯,為漢代陶器的斷代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陶是瓷器之祖,沒有陶器,就不會有瓷器的蓬勃發展。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遺址中,發現了原始青瓷器,這是我國最早的瓷器,它比陶晚出生了幾千年。瓷雖然源于陶,卻不等同于陶,二者在制造材料和燒造環境上有很大的區別:陶器主要是以粘土為原料,燒制溫度一般不超過攝氏1000度,胎質比較粗松,器表一般無釉或只涂有低溫釉;瓷器是以高嶺土等作為原料,經過至少攝氏1200度的高溫,并在表面涂以高溫釉燒制而成。雖然最貴的陶只有幾千萬,遠不及創下紀錄的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罐(2.3億元),但只言瓷而不論陶,有“數典忘祖”之嫌。此外,陶器極具學術價值。它從一定程度上反映歷史的面貌,比如,有彩繪的陶器,不僅使陶有了藝術價值,也見證了人類的繪畫史,是我國工藝美術史的開端。雖然陶不如瓷漂亮,但卻更具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