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中藥蟾蜍天然脫衣專利技術的第一人——蔣張林
高級技師蔣張林簡歷
1972年任龍聯大隊科技組組長(該科技組建于1958年)。
1973年任龍聯大隊植保員,農民技術員─技師。
1984年任龍聯村委會副主任(連任三屆)。
1995年任龍聯村治保主任(連任二屆)。
1999年退休。
歷任社會兼職:
袁花鎮科協會員。
海寧二中教師。
袁花鎮科協特種養種協會理事長。
袁花鎮個體勞動者協會委員。
南京龜鱉研究會會員。
全國第一至第三屆蟾蜍產品開發研討會專家團成員。
巜農村百事指南》雜志社通訊員。
《農村實用科技信息》雜志社顧問委員。
海寧市龍頭閣兩棲爬行動物研究所所長。高級技師。
自主創辦養殖業:
1975年養土元。(袁花名貴動物養殖場)。
1983年至今養殖甲魚,龜類。(袁花鎮龍頭閣動物養殖場)。
1993年至今養殖蟾蜍。(海寧市龍頭閣兩棲爬行動物研究)。
2001年至今發明并已受權(批準)共十二項國家專利(其中十項釆蟾衣技術工具,一項防蛇網,一項養綠毛龜)。
至今己正規出版著作(養殖業)六本書籍。發表論文及科普文章一百多篇。
采集蟾衣技術論代的來由
第九代采蟾衣技術簡介
第九代采蟾衣新技術保留著六至八代技術中的先進部分的精華:采集蟾衣不用藥物,不用激素脫蟾衣,確保蟾衣無毒物混入,綠色環保,不損失含硒量;不用人值守,不影晌人上班睡覺;蟾蜍百分之百不吃掉衣;蟾蜍每個月連續脫衣四張多;蟾蜍連續脫數年不死亡,符合野生動物保護法;蟾蜍無論家養或野生均可脫衣。蟾衣質量相同;四季可脫無污染純天然蟾衣(創造氣候條件所脫蟾衣質量更好);提高蟾衣數量與質量;衣膜與蟾蜍分別自然分離于采集器中,互不干擾,最大限度減少破衣率;可以防止蟾蜍脫衣時逃跑;確保操作者不中毒;簡化操作程序,只需一步出衣,減輕工作量;蟾衣完整率提高達97%。
全國第二屆蟾蜍養殖開發代表大會代表留影,左四為蔣張林
蟾衣簡介和廣大用途
早年的蔣張林養過兔,當過植保員、村干部,1983年春,他萌發養龜之念,為籌劃養龜,他外出去杭州拜師學技,回來后著手創建研究所。他一面摸索實踐,一面向書本學習(購置訂閱的科技類書籍、報刊雜志達80多種),一面向省內外專家,內行者求教,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艱難探究,終于掌握了多種龜類、蟾蜍、鱷魚的生活習性及飼養、防病、繁殖技術。研究所現占地34公頃,建有養龜池、養蟾池30多個,飼養面積達23000多平方米,是浙江省規模較大的兩棲爬行動物類養殖研究所,年產龜卵150萬枚。近年每年繁殖蟾蜍100多萬只,產蟾衣50萬多張,蟾酥20多千克,為國家科研單位、醫學院校提供成品蟾蜍良種十萬多只。研究所潛心研究養殖技術,在天然蟾衣領域發明并先后獲得九項國家發明專利證書,專利技術在采集天然蟾衣產量、數量上居國內同行之首,在蟾衣采集技術精度和開發時間上領先。向國內外客戶提供專利蟾衣采集器工具,受到國內外客戶推廣和追崇,被蔣張林:蟾蜍的耳后腺、皮膚腺分泌的白色漿液的干燥品叫蟾酥,是珍貴的中藥材,內含多種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腫、止痛、強心利尿、抗癌等功效,可用于治療心力衰竭、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腫痛、皮膚癌等。
蟾體的角質層表皮叫蟾衣,也是珍貴的中藥材,又稱蟾膚,藥用價值同蟾酥,但有效成分含量較高,藥性溫和,使用中比較安全。取蟾衣不傷害蟾蜍生命,保護動物,值得推廣。德國已將蟾酥制劑用于臨床治療冠心病,日本以蟾酥為原料生產“救生丹”,中國著名的梅花點舌丹、一粒牙痛丸、心寶、華蟾素注射液等50余種中成藥中都有蟾酥成分,蟾酥有利有弊,毒性很強。不能直接服用,需要提煉加工!
隨著國內農林牧漁業中普遍施用農藥和化肥面積的擴大,施用量的不斷增加,引起成蟾與幼蟾大批死亡,農村中大多數水域都養常規水產品種,經常用藥消毒,使對農藥十分敏感的蟾蜍致死率極高,即蟾蜍依賴的繁殖地域受到污染性摧毀。
蟾蜍自然資源的減少,使蟾衣生產量下降,而出口需求又在增加,使蟾衣價格逐年上升。這樣蟾衣供求矛盾逐步突出。上世紀九十年代蟾衣價每公斤800元,目前上漲到數萬元。這些是不爭的事實。養殖蟾蜍及采蟾衣不破壞土地,不污染環境。平常的土地略作設計安排三天內即可上馬養蟾蜍。因此,人工養殖蟾蜍和采集螅衣等,具有廣闊前景。譽為神奇中藥蟾蜍天然脫衣專利技術的第一人。
龍頭閣養殖場
想要更多了解請關注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