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對金融的影響與變革”2019新春論壇于1月20日在北京舉行,論壇主題為“新技術對金融的影響與變革”。IMI顧問委員、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表示,金融科技已經對金融場景形成強大的沖擊,在多個場景當中已經展現出場景替代效應。從服務的角度,金融科技對風險、流程,特別是對信用,形成了巨大的影響。金融科技每一個緯度都會影響到金融和信用的底層邏輯,金融科技讓信用真正成為一個人的有效資產,負信用成為一個人最大的成本。
隨著近幾年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滲透越來越廣、越來越深,它們在推動社會信用信息互聯互通與共享互用上的顯著效果,得到了從政府到行業的一致認可,被視為解決傳統金融舊有數據難題的重要手段。
傳統金融體制,信用數據相對匱乏,已成為制約新時代信用社會建設的瓶頸;而面對數據信息海量化、復雜化的新環境,傳統金融機構適應不良的現象,暴露得越發普遍、明顯。傳統金融要想達到國家社會信息體系建設的高質量要求,首先就要解決過去數據單一、數據壁壘、數據維度較少、數據共享度低等老問題。
上海造藝科技較早在大數據領域做出了的探索,有著豐富的經驗。基于豐富獨特的數據源和成熟的風險評估系統,結合機器學習和精準模型技術,為合作伙伴提供反欺詐、多維度用戶畫像、授信評分、預警等領先的數據技術解決方案。
其每一次的評估服務都是通過現有3200多個實時計算指標進行的數據分對數據模型不斷的完善,依托與各種機構的合作經驗,能做到在當前領域內的數據信息覆蓋面及維度更廣,有效幫助用戶了解自身存在的風險等級情況。
上海造藝科技CEO梁曉靖表示,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根本目的在于防范風險,建立“失信懲戒、守信褒揚”機制,有助于促進誠信社會建設。而大數據等作為市場經濟下的前沿技術,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出行,同時也成為構建信用社會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