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品市場相對成熟的歐美地區為例,目前皆以藝術品交易為主,形成一級市場畫廊業與二級市場拍賣業既分層經營又彼此結合的有機的市場結構,此外作為“一級半市場″的藝術品博覽業亦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市場作用。藝術品市場預測在以后會有更好的發展方向。
在國內,自20世紀90年代國內拍賣業發端以來,“拍賣強而畫廊弱” 的情況似乎是積重難返。然而到了2005年,這種情形得到了初步扭轉。2005年國內畫廊業發展神速。根據初步調研的數據。在國內的主要都會城市,畫廊數量的增幅很快,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地、甚至形成了若干個影響本地并輻射全國乃至世界的畫廊集聚區、如北京的798藝術區、酒廠藝術區、索家村藝術區、宋莊藝術區、草場地藝術東區以及正在籌建中的觀音堂畫廊街區,上海的泰康路藝術區、莫干山藝術區等。從新近成立的畫廊來看,這些畫廊的投資人或主持人由于具有金融、投資、貿易等行業背景與專業知識,因此其影響力以及具體操作的層面,皆能夠打破舊有的條條框框,取得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隨著21 世紀以來國家文化政策的逐步調整,海外資金進入中國畫廊界已經蔚然成風。在北京、較早的案例有澳大利亞人布朗創辦的“紅門畫廊”,已經歷時十年有余;上海則有“香格納畫廊” ,
由端士人勞倫斯主持,創辦也有了近十年的時間。早期的外資畫廊常常受制于當時國內政策的模糊性或不確定性,甚至畫廊選址的過程也令他們大費周折。如今,“紅門畫廊”以頗具中國特色的東便門角樓作為固定經營的地點,而“香格納畫廊”不僅有了較為寬敞的本館, 還在上海蘇州河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創設了空間更大的別館。近幾年來..外資畫廊大多以北京為廊址的首選,而投資國別或地區則更為廣泛.包括了德國.意大利、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中國的臺灣地區、香港地區。從目前的趨向而言。中國大陸地區的畫廊已經形成了多元競走的活躍場景。所謂多元,不僅指的是畫廊所經營作品的風格或定位的多元,還酒蓋了經營者的背景,操作的手段,公關的策略等諸方面的多元。但是關心中國當代藝術創作,強調中外藝術的互通交流,注重對亞太地區藝術的推薦闡發, 似乎越來越成為中國大陸畫廊界的基本認識與共同愿景。
與2005年中國畫廊業發展相互動的是中國藝術博覽業的提升步伐與升級換代。由于中國畫廊業的長期萎靡不振。中國藝術博覽業的發展基礎先天不足, 后繼更是乏力,長期以來給人良莠不齊的觀感。但進入2005年以來,不僅老牌的藝術博覽會如上海藝術博覽會、廣州藝術博覽會煥發了青春 更催生出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的全新形態與運營模式,由此既修正了人們對藝術博覽會的長期詬病與非議, 同時也成為推動中國藝術市場發展的進步力量。在2005年5月的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上 成交金額已經突破了5000萬元人民幣. 并創造了1.2人民幣的邊際效應; 2005年11月的第九屆上海藝術博覽會,觀眾人數和成交金額雙雙創出歷屆之最,全部觀眾人次超過5.5萬,根據廣州信昶不完全統計其成交額也達到了5200萬元人民幣左右,觀眾人數比上屆增加了約7000人次成交額也比起去年幾乎整整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