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銖錢
五銖錢是中國古銅幣名。錢上有“五銖”二篆字,故名。漢武帝于元鼎四年 (前113年) 下令禁止郡國鑄錢,把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毀,將鑄幣大權收歸中央。中央政府成立專門的鑄幣機構,即由水衡都尉的屬官 (鐘官、辨銅、技巧三官) 負責鑄錢。鐘官負責鑄造,辨銅負責審查銅的質量成色,技巧負責刻范。面文“五銖”二字的錢最初鑄于漢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重如其文,被稱為五銖錢。
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又進行了第四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僅是“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五銖錢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規定,錢文“五銖”從此啟用。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后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西漢時的五銖錢有郡國五銖、赤仄五銖、武帝三官五銖、昭帝五銖、宣帝五銖、宣帝五銖、元帝五銖、成帝五銖、哀平五銖。西漢另鑄小五銖,又名“雞目五銖”,自武帝始,至宣帝達到巔峰。
如有感興趣者請與湖南柳葉藝術品有限公司聯系:裴經理178719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