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晚間,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HK:1359,下稱“中國信達”)發布了2019年中期業績公告。公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信達實現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86.9億元,同比微增增幅0.8%,年化平均股東權益回報率12.62%,年化平均總資產回報率1.28%,分別較2018年增長4.3和0.46個百分點。
中報顯示,不良資產經營作為中國信達的核心業務,在總資產、收入總額和稅前利潤中的占比分別為63.9%、66.0%和78.4%。
中國信達表示,公司上半年堅守傳統不良“主陣地”,拓展“大不良”經營格局,成立直營部門開展貼近市場化的業務探索,突出主業成效更加顯著。上半年,不良資產經營業務總資產達9512.8億元,不良資產經營業務稅前利潤達105.1億元。
面對如此巨大的不良資產市場,除了傳統“四大”以外的其他玩家還有機會入場嗎?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看一下傳統不良機構這幾年他們內部發生了些什么變化。
業內人士表示,不良資產管理機構這幾年內部發生了很多的變化。一方面,不良資產的處置手段在不斷創新豐富,從政策性時期的“三打”(打折、打包、打官司),到后來的財務重組、資產重組、股權重組,乃至產業重組和行業重組,再到最近幾年的不良資產證券化、市場化債轉股、不良資產的網絡營銷處置和標準化探索,市場的運行效率在提高,價值發現、價值挖掘的能力也在提高。
特別是一些地方資管機構大膽嘗試利用互聯網謀求發展,積極探索有效路徑,積極整合政府、監管機構等各類資源,圍繞解決相關金融機構、投資人、債務人等多方利益關注及訴求,以資產置換、價值互換為紐帶,綜合緩釋金融流動性危機,撮合滯銷資產盤活存量,運用市場化手段化解地方金融風險。
在此背景之下,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金融科技公司專門為不良資產管理機構提供服務,北京仁義鼎立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其旗下開發的“牛資管”系統通過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能為不良資產管理機構提供從資金對接到資產估值、組包、風險管理、回報分析的“一攬子服務”,系統一經發布就獲得了不良資產管理機構的青睞。
在過去的幾年,不良資產與互聯網一直在不斷融合。如中國長城資產和阿里巴巴在資產營銷、處置領域進行了深入合作。在未來,如何通過金融科技手段實現在線和實體的營銷、線上線下的互動,對于不良資產管理機構來說或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