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有點惶惶,硬是愣愣地做了一個愣頭青式的愣夢:
惶若夜半有人愣愣砸門,聲音悚然鏦錚,讓人愕而于怵,赤裸巡浚之于樓上樓下,卻空空如也,并無夢隨形。
佛講《欏嚴經》,僧頌《欏嚴咒》,是否可以以"欏"制"愣"?愣的懵懂,就是不諳世故,淺顯地說就是不解人事。若如一個牌局之中,不懂大小王,如何出牌?
夜讀梁啟超談儒釋佛論道,總覺得任公先生中西文化的第一明白人,完全亦可稱之為文化自信的第一鼻祖。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是中國境內的風水輪流。地緣政治全球之延伸,時間上三十或五十年的輪回流轉,顯然遠遠不夠,至少需要二百年。其實,某種文明的沉陷,并不等于這種文明趨向沒落,而是與外來文明對撞與交融過程,征服與反征服中暫時處于劣勢。而在時間劃分上,需要一個點去斷層或分界,比如鴉片戰爭為臨界點,世界范圍內可以這樣講:
二百年太平洋東,二百年太平洋西。
--也就是說,鴉片戰爭100年后,1949年新中國成立,鴉片戰爭200年后,中國必將居于地緣政治的中心。
--這是世界大勢,如中山先生所云: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確切地說,此乃勢之所依之勢,乃必然之勢也。
諳熟中國文化的梁任公先生早有此預見,只是早逝的太不是時候了,1929年1月19日,還不到整56周歲。而當時之中國正積貧積弱,內亂紛爭,自己也沒有看到預言的希望。如果梁任公先生再活30年呢?1959年,也才剛剛86歲,不算太大,論年齡也附合中國的實際。若以毛澤東主席的氣度,至少會請梁啟超梁任公出任第一屆國務院參事,甚至是國務院參事室主任。只是,歷史不能假設,生命也不會重來,所以,這也是勢,只不過非勢所勢之勢,不可謂之大勢。如果,生命都沒有了,還談什么勢或不勢?故而審勢度勢,就是要努力和諧心境,學會養生。
二 教授
沒有《說文解字》里尋找源由,試圖定義教授,也無法考究私塾到學堂轉變過程中,教授名稱之演變。上海的教授,魯迅先生所指的陳西瀅也好,梁實秋也罷,或許還真有那么一點永久不變的人性,否則,冰心先生就不會稱梁實秋像一朵花,而且還是雞冠花,美的讓人羨慕。那么,今天楚某立論之教授呢?上海抑或北京者,名名鼎大者,可與之比儕?
北京鼎名大大者,第一當數孔慶東閣下。上海名大鼎鼎者,第二當數錢姓教授某。二人同一時期就讀北大,彼此應有交集。不好估計模樣周正的上海教授,是否能與模樣不太周正北京教授尿到一個壺里。好像啊啦上海人,對模樣都不及格的人,絕對不屑一視,更何況尚有《與孔慶東絕交書》如鯁在喉,像噬著半只剛咬下腦袋的蒼蠅。由此觀之,彼此有交集的兩個北大同儕,未必惺惺之惜惺惺,盡管一個鼎名赫赫,一個赫赫名鼎。但有一點兩個人異曲同工,就是在副教授的時候,稱自己為教授。楚某孤陋聞寡,從來也不知道教授與副教授有什么區別,以副教授自稱教授,當然沒有問題,但至少不合北大的朗潤精神。
也不知道北大校徽的設計者魯迅先生是不是北大教授。1925年12月13日《我觀北大》一文中,魯迅先生自稱自己是"教一兩點鐘的講師"。只是現在時間足了,估計孔慶東"教三四點課"應該問題不大,教課時間超過魯迅,自然可以不經副教授而教授者自稱。上海的教授也有這種嗜好:
正的副的嗎~,啊哈~,其實,也沒有多大區別的嗎?如阿Q對小D說:
No,這是洋話。
胡適之校長聘季羨林先生任教北大,應該是一開始給學生講課就是教授了。確曾有人別有用心的考究此事,還質疑先生的博士。質疑者看來很有兩把刷子,估計不遜于上海教授的水準,說不定彼此還是朋友。一個自稱關門弟子,一個又恨之入骨。已足見上海教授的高妙,長袖善舞,總能舞出些許花樣。
沒有教授之定義,也不知道教授是干什么的?更記不清《師說》講了那些道理。總覺得教之以授,首先,第一要著還是人格,如孫嬪之與龐涓,難道是鬼谷子先生錯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