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短視頻已融入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對黎平縣蓋寶村扶貧第一書記吳玉圣,用快手帶領當地脫貧的方式方法表示肯定。評論文章中指出:“一根網線、一座鐵塔,就能讓深山中的農產品與城市的餐桌無縫連接;城里人透過屏幕,也能真切了解到‘山那邊’的故事。很多像蓋寶村一樣的地方,對‘要想富,修網路’的認識更加清晰了。”
除了《人民日報》評論外,人民網微博、微信,共青團中央微博、中國扶貧官方等黨政媒體紛紛點贊,肯定了吳玉圣的思路與快手在其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實際上,短視頻扶貧在快手早已不是個案,扶貧脫貧在快手已形成“系統工程”,引導及幫助各地扶貧項目走上快車道。
短視頻鏡頭下獨特的“仙女”脫貧
2018年年初,吳玉圣被任命為“黎平縣蓋寶村扶貧第一書記”。和想象中的破敗、荒涼不同,蓋寶村的風景十分美麗,人人都穿著侗族的傳統服飾。當地的文化底蘊和優美景色讓吳玉圣大為震驚,也成為了他扶貧的新動力。“這么美的地方,要把當地的好東西推出去。”
吳玉圣的想法很直接,就是先讓更多人知道蓋寶村。他決定用快手來宣傳蓋寶村,把蓋寶村打造成旅游景區。起初他先走訪了當地的村民,其中一條關于仙女的故事讓萌生了大膽的想法:“在蓋寶村打造‘侗族七仙女’。”
說干就干,吳玉圣開始用快手分享當地的“七仙女”和景色,在淳樸民風和秀美景色的加持下,“七仙女”火了。借著熱乎勁兒,吳玉圣用直播出售侗衣、侗布,以及侗家的土特產,出售特產的同時打造專屬的地域名片。
一年來,他們銷售侗族服飾、刺繡等4萬多元,旅游單月收入3千元,幫助村合作社出售小黃姜6萬斤,銷售額30多萬元。吳玉圣覺得自己找到了一條精準扶貧路,村民們開始信任他,村里經濟來源也增加了。“浪漫侗家七仙女”的快手賬號每天直播收入就有一千多元,七姐妹的收入從之前每月1500元,漲到了四五千。
《人民日報》文章對“仙女扶貧”同樣表示了肯定:“美麗的自然風光,極富特色的民俗文化,這些元素以短視頻的形式在網絡平臺推出后爆紅。游客多了,村民賺錢了,蓋寶村踏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車道。”現在,越多越多的村民參與其中,以文化、特產等元素為依托,形成了地域特色極強的產業鏈,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如今的蓋寶村,通過短視頻和更大的世界相互發現、相互驚喜。
持續打造扶貧、脫貧快車道 快手靠的是什么?
不止是蓋寶村通過快手實現華麗轉身,更多的個人和區域實現短視頻的“動態”扶貧、脫貧。讓大山“走出大山”,將山野好貨推到更多人面前。
據快手副總裁、扶貧辦公室主任宋婷婷介紹,2018年有超過1600萬人在快手平臺上獲得收入,其中340多萬人來自國家級貧困縣。快手持續打造扶貧快車道,貧困地區一次又一次的憑借“快手突圍”,那快手是靠什么“突圍”的呢?
隨著消費升級,更多消費者愿意為健康、安全的農產品買單。而短視頻和直播的結合,可以讓消費者更加直觀了解農產品的全流程,讓消費者“身臨其境”。另一方面,相對沉悶的農作物或農產品,在短視頻的剪輯制作下,以更具網感的年輕化語言呈現出來。同時,快手用戶們基于海量真實生活內容產生的信任感,是短視頻、甚至整體電商環境中的獨占性優勢,從一開始就打通了電商的終極目的——信任。
但發生這一切有個前提,那就是大山中、田地上的用戶有一定的網感。正如《人民日報》所提到的:“要進一步發揮互聯網在脫貧中的作用,還需面對地區資源分布不均衡、幫扶模式相對單一、村民利用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問題。”
對此,快手推出了“福苗計劃”、“發現系列”地區合作、幸福鄉村戰略等項目,系統性地賦能鄉村。并且通過短視頻介紹扶貧產品、直播進行扶貧帶貨、快手課堂向貧困地區居民傳授致富經驗、平臺培訓返鄉創業的“鄉村帶頭人”。積極改善村民利用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問題,努力培養更多的優質內容生產者,讓更多農貨或特產通過鏡頭走出大山。
扶貧領域專家表示,快手扶貧模式并非單一的物資或資金支持,而是以普惠原則及技術賦能,幫助各地打造特色名片,通過宣傳的形式刺激消費端需求,進而催生地域性強的產業鏈,對增加就業機會、區域產業成型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長久地解決區域性貧困問題。“快手的‘根治’式扶貧方案為‘互聯網+扶貧’提供有益借鑒,也是值得持續探索發掘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