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幣
布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流通于中原諸國的鏟狀銅幣。鏟狀工具曾是民間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現的鑄幣鑄成鏟狀。
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便于鑄造和攜帶。
布幣是中國古代貨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流通于中原諸國的鏟狀銅幣。鏟狀工具曾是民間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現的鑄幣鑄成鏟狀。
布本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當銅幣出現后,人們因受長期習慣的影響,仍稱銅錢為布。但前人也有的認為布即錢镈之镈的同音字。布幣分空首布和平首布。南宋時洪遵 《泉志》 已著錄有平首布,而確定空首布為錢幣的始于清人。從嘉慶、道光時開始,有的古錢學家已指出布幣上的地名屬于周的列國時期,從而否定了有些人以為是三皇五帝時期遺物的錯誤說法。
布幣,春秋早期出現,直至戰國晚期鑄行并流通的鏟形貨幣。“布”是“镈”的同聲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幣是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的,主要在三晉、兩周地區通行。按布幣形狀劃分,可分為空首布、平首布兩大類。
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稱為空首布;后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稱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鑄有地名或紀重的文字。后來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幣。
如有感興趣者請與湖南柳葉藝術品有限公司聯系:劉經理1580265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