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暫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正式成立。民國紙鈔以辛亥見證者和革命功效的身份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民國時期,廣東省盛行銀毫(毫銀),在廣東,“毫”的稱謂使用至今,在粵港澳等地現在仍稱一角、一毛為“一毫”。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政策,統一全國貨幣發行權。各省先后奉行,惟廣東我行我素,依然大量發行銀毫券當做本省“法幣”。
1935年11月3日國民黨政府被迫進行幣制改革,宣布實行法幣政策,廢止銀本位制,禁止白銀流通,并將白銀收歸國有,規定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后加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幣,統一全國貨幣。取消各省銀行貨幣發行權,各省銀行已發出的紙幣逐漸以法幣收回。
當時作為廣東本省法定貨幣的廣東省銀行銀毫券、大洋券,面額有壹毫、貳毫、伍毫、壹圓、伍圓、拾圓、壹佰圓七種,其中民國二十年發行的有壹圓、伍圓、拾圓、壹佰圓,民國二十四年發行的有壹毫、貳毫、伍毫;鈔票字冠有無軌、單軌、雙軌;票面簽字有陳簽、霍簽、黃簽、云簽、宋簽;鈔票號碼顏色有藍色、黑色、綠色、橘色;票面加蓋地名有汕頭、北海、省券、贛南各屬等。
民國紙幣的種類有軍用票、關金券、金元券、銀元券、銅元券、法幣、商業銀行和特種銀行票及各省地方金融機構發行的紙券等很多種。因問世時間較長,且其品種和版別又非常復雜,使集幣愛好者的收藏難度大為增加,但它本身所固有的收藏價值是其它任何收藏品無法比擬的。民國鈔作為主要的革命文物,以品種版別重大,珍藏難度大而著名。特別是近年來,民國紙幣逐漸受到市場重視,升值潛力日漸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