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十一年孫中山半圓
直徑2.55cm 重量8.41g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四日,民國政府宣布發行紙幣為法幣,白銀收歸國有,銀質輔幣也隨之大范圍停鑄,民國政府為解決輔幣問題,除了鑄造銅圓外,還開始鑄造機制鎳幣,這就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大范圍使用鎳幣的時期,紋飾統一以方足布為正面圖案,背面則是孫中山先生頭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孫像鎳幣”。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一月十一日國民政府公布《輔幣條例》:第—條規定了輔幣之鑄造專屬于中央造幣廠。第二條規定了鎳輔幣成色為純鎳。第八條規定了偽造輔幣及妨害輔幣信用者,依法懲治。孫像鎳幣從1936年開鑄到1943年停鑄,國內外眾造幣廠共鑄造了21種版式用于流通行用。在此,介紹一種鑒定鎳幣材質的方法,即“磁鐵可吸附為純鎳幣,磁鐵不能吸附為銅鎳鋅合金幣”。其面值和紀年如下:伍(五)分:民國25年、25年(A版)、27年、28年、29年、30年。拾(十)分:民國25年、25年(A版)、27年、28年、29年、30年、31年。廿分:民國25年、25年(A版)、27年、28年、31年。半圓:民國30年、31年、32年。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中華國民政府追認孫中山先生為國父,并先后在民國二十九年、三十年、三十一年鑄造了半圓、二十分、十分鎳幣作為紀念。此枚“孫中山布幣半圓”圖案設計精美,字體清秀。正面圖案沿用的是孫中山先生的側面像,上鐫紀年“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布幣是中國古代貨幣,是從青銅農具(古代鋤類農具)演變而來。此幣背面即為中國傳統的古布幣圖案,左右分鐫幣值“半圓”。正背兩面均沿邊雕回型紋,包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吉祥寓意。
在抗戰時期,國內眾造幣廠鑄造鎳幣的“紀年”“幣值”各有不同,加之鎳輔幣流通不暢,造成不同版式的鎳幣在國內各地流通分布極不均衡,沉淀民間不同版式的鎳幣顯現出地域性差別。如在川渝地區,31年和32年半圓鎳幣在民間存量較大,而這兩種版式在國內其他地區卻相對少見。孫像古布鎳幣幣制統一、種類齊全,在民國機制流通幣中算最精美的一種了,也是民國錢幣中成套體系最完整的。但因當時集中發行年份少、總體發行量小、年代久遠、沉淀分散、戰爭混亂、窖藏嚴重等因素,時至今日見到的也不太多,具有很高的升值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