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通寶
光緒銀幣
重:37.08g 直徑:4.52cm
重:37.44g 直徑:4.52cm
重:37.62g 直徑:4.52cm
編號:JHZLFW-01122
中外通寶是俄羅斯為大清鑄造的。此幣正面內圈橫書右左讀“關平”,直書“銀壹兩”,外圈有直讀“中外通寶”四字。背面內圈為太極八卦陰陽圖,圖中有一邊是凸起網狀紋,且紋路清晰,如刀刻所成,鑄造工藝神乎其技,外圈雙龍,首尾相連,且龍身紋路精美,看上去仿佛是一幅畫,極其瑰麗,美得動人心魄!整體鏡面平整光滑,工藝精湛,紋飾清晰。此幣品相精致,其審美風格獨持,包漿入骨,熟舊自然,深打字口清楚,流通痕跡明顯,邊齒過關,龍鱗清晰,具有深遠的歷史紀念意義。
有關中外通寶銀幣的鑄造情況,錢幣學界目前存在著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中外通寶銀幣系咸豐四年(1854)上海江海關成立,當局委托外國先進造幣廠鑄造;另一種說法認為,中外通寶銀幣是英國造幣廠代上海所鑄之專作納稅用之銀元,咸豐八年(1858)就有發現;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中外通寶銀幣是朝鮮高麗高宗21年(1884)典圓局所鑄,但不知所據。
因為古錢幣收藏市場產生的驚人利益和不斷涌現的財富神話,吸引了許多“土豪”蜂擁而入,當人們開始意識到古錢幣的真正價值的時候,奈何市面上的古錢幣早早被人搜刮而去,目前古錢幣基本上都藏于博物館和個別大藏家手中。
因為古錢幣收藏市場產生的驚人利益和不斷涌現的財富神話,吸引了許多“土豪”蜂擁而入,當人們開始意識到古錢幣的真正價值的時候,奈何市面上的古錢幣早早被人搜刮而去,目前古錢幣基本上都藏于博物館和個別大藏家手中。
光緒銀幣(丁未)雙龍一兩是由清政府度支部設計和正式鑄行的清代標準銀幣之一。清朝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度支部天津造幣總廠鑄造。銀幣正面中央圓圈內鐫"光緒銀幣"四個字,圈外左右兩側分鐫"丁未"二字和一對雙龍戲珠(壽字)圖案。銀幣背面中央鐫"一兩"二字,兩側鐫雙龍戲珠圖案,兩條龍的背部和龍腹部分別鐫有三團云朵,下端鐫海浪圖案。正面和背面的龍圖造型完全不同。
作為近代銀元"十大珍"之首其精湛的工藝與收藏價值一直為世人驚嘆,目前存世量及其稀少。它是中國銀本位貨幣制度的最精美的代表,為了體現滿清皇權制度在貨幣領域的權威,其設計制造者不計成本地進行了精美絕倫的設計。其藝術水準、防偽能力迄今沒有被超越,是被國內外集藏界公認的中國近代銀幣大珍品。
光緒(丁未)雙龍一兩"銀幣當年雖然投放于市場,但它在市面上流通的時間并不是很長,后來被全面收回;它當年的實際鑄造量其實并不多,能完好流傳保存至今的,少之又少!
民國三年袁世凱錢幣
重:20.2g 直徑:3.9cm
編號:JHZLFW-01163
袁大頭在中國近代幣制改革中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我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銀元。袁大頭的出現促進了銀元的統一,也為日后廢兩改元埋下了伏筆。
1914年制定了《中華民國國幣條例》,于是大量收購舊幣,在天津造幣總廠和武昌、廣州、南京等分廠按規格、重量等鑄造袁世凱頭像銀幣,在全國通用,逐漸取代了清朝政府的“大清銀幣”、“光緒元寶”等幣,這便是我國歷史上流通最廣、影響最大的“袁大頭”。
此藏品為“中華民國三年袁世凱像銀幣”,直徑:3.9cm。袁大頭銀幣正面鑄袁世凱側面像,上環“中華民國三年”六字,錢背中間書漢字“壹圓”,周圍環嘉禾紋飾。此幣外形采用透打的形式,將其冷壓成各種文字、圖案、花紋,因而銀元的紋飾深淺適度,間距也疏密一致。整枚錢幣包漿自然肥厚,乃是不可多得的藏品。
錢幣是經濟的橋梁,古錢幣濃縮了政治、經濟、鑄造工藝、歷史文化等于一身,每一張紙幣都代表了一段歷史,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錢幣作為郵幣卡收藏中的一種,在近些年來一直是收藏愛好者關注的熱點,作為尤其是民國紀念幣不僅反映了我國近代歷史的興衰、而且制作精美、圖案考究,是非常具有藝術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的。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錢幣收藏與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錢幣收藏愛好者遍及全國城鄉,流散民間的珍稀歷史錢幣不斷被發現,特別是大規模的基本建設,不少歷史錢幣重見天日,其間不乏出譜很多精品,機制銀元也成為錢幣投資收藏新熱門。
民國三年袁世凱樣版幣
重:26.6g 直徑:3.88cm
編號:JHZLFW-01162
中華民國所鑄袁世凱像背嘉禾壹圓銀幣,俗稱“袁大頭”,在正式開鑄銀幣前,同樣有用銅沖壓試機這一過程,其試機結果稱為試機樣幣。“初始試鑄幣”—是指任何一款機制幣,一切鑄幣工作已臻妥善,奉批開始鑄幣“后”所產出。“初始試鑄幣”產出后,經過檢視,發現缺點,微調、改正、修圖,再重新鑄造,達可呈上御覽核批的階段,該批幣就稱為“試鑄樣幣”。之后,還有報審“呈報樣幣”階段,就是逐一向上報審批通過,之后批量生產流通的銀幣。而銅試機樣幣,非正鑄品,多在沖壓出來后銷毀之,但是小有一些遺存下來,然其卻是收藏的珍貴品種。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試鑄過袁世凱全側像銅樣幣,為非常珍貴的試鑄品。有簽字版與沒簽字版兩種。
清朝滅亡之后,1912年4月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北洋鑒于當時鑄幣、紙幣十分復雜,流通的中外貨幣在百種以上,規格不一,流通混亂,折算繁瑣,民眾積怨,同時也想借助貨幣改制以解決軍費問題,便決定鑄發國幣。袁世凱為了提高自己的統治地位,把他的頭像鑄于幣面,“袁大頭”由此而來。
1914年2月7日,袁世凱以大總統令形式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其主要內容是規定錢幣的鑄造發行權歸民國所有,原先的各個官局所鑄造發行的1元銀元,由民國兌換并改鑄,在一點的時期內,承認它們的價值等同于國幣1元的價值。
袁大頭”是銀元收藏品中為普通的一種,也是市民手中收藏多的一種。由于“袁大頭”的鑄造地多,鑄量大,目前的存世量也很大,所以,在眾多銀幣中,“袁大頭”的價格相對較低。但近年來,隨著收藏市場越來越活躍,收藏隊伍不斷龐大,價位相對較低的“袁大頭”引起收藏投資者的廣泛關注,其升值潛力普遍看好,于是在大家的追捧下,“袁大頭”的身價越來越高。
民國三年版樣幣正面為袁世凱側面像,上列"中華民國三年"。"年"字后沒有"造"字。三年版"民"字中有一"點"。三年版有老模和新模兩種模具,老模具為185道邊齒,新模具為170道邊齒。鑄造量較少,而且袁像下巴前衣領未封領,肩章較寬,五星比較凸出。"袁大頭"在貨幣收藏界被稱為銀元之寶,當時,為了鞏固國內政局穩定,發展民族經濟,也為"制憲"和"稱帝"作準備,于是毅然決定在全國"統一幣制"。它是中國近千種近代銀幣中流傳廣、影響的銀元品種,也是近代中國幣制變革中的一個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