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五帝錢真幣一套出手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fēng)騷。”(毛澤東《沁園春·雪》) [1]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從秦始皇算起,共經(jīng)歷了83個王朝,408位皇帝。 歷朝歷代強如秦、漢、唐、宋、元、明、清,稱王稱帝者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明成祖等。
大五帝錢材質(zhì)為青銅,包括秦半兩、漢五銖、唐代開元通寶、宋代宋元通寶和明代永樂通寶。最久的秦始皇半兩距今逾2200多年,永樂通寶距今時間也有600多年,距今年代久遠。除了普通古錢所有的功用,大五帝錢有著更加厚重的歷史靈氣。
民間約定俗成的稱謂,指歷史上五個時期發(fā)行的銅錢,秦朝的半兩錢、漢代的五銖錢、唐朝的開元通寶、宋朝的宋元通寶和明朝的永樂通寶,它們流經(jīng)千年時光,經(jīng)萬人手,流傳后世。
古代民間,一直有用古錢幣驅(qū)邪的習(xí)俗。史載,將方孔通寶錢,以紅線懸于頸間,取銅錢歷經(jīng)萬人手之實,匯集百家之陽氣,可抵御邪祟鬼魂。
大五帝包含中國史上最杰出的五位帝王時發(fā)行的錢幣。
“秦半兩”的出現(xiàn),標(biāo)志著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tǒng),還標(biāo)志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并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qū),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五銖錢重五銖,上有“五銖”二字,故名。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先后有10多個王朝和政權(quán)、20多個帝王鑄行過五銖錢。西漢元狩五年,五銖錢率先在中原發(fā)行,至唐武德四年隋五銖廢除,五銖錢歷經(jīng)滄桑700多年。
開元通寶為唐代貨幣。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yán)格規(guī)范,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
宋元通寶是宋代的第一種鑄錢,鑄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錢式沿襲“周元通寶”成規(guī),為小平錢。錢文對讀,是國號加寶文的國號錢。后宋太祖?zhèn)魑挥诘芩翁谮w光義即位,于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鑄“太平通寶”錢,錢式同“宋元通寶”。
永樂通寶是大明王朝于永樂年間鑄造的年號錢。明初推行紙鈔為主的貨幣流通制度,使用大明通行寶鈔,銅錢鑄禁無常。朱棣即位后,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和外交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革舉措。外交政策上,朱棣一反明初閉關(guān)政策,實行“懷柔遠人”的對外開放政策。出于外交和對外貿(mào)易的需要,永樂六年(1408年)開鑄永樂通寶錢,永樂九年又差官于浙江、江西、廣東、福建四布政司鑄永樂通寶錢,用于對外貿(mào)易和賞賜。
此套大五帝珍品每一枚市場價均在百萬以上,湊齊五枚。殊為不易,大五帝不光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后期升值空間更是巨大,作為祈福避禍,風(fēng)水布置,更是獨一無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