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開國紀念金幣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是1911年12月29 日經(jīng)辛亥革命后,光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推選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民國成立時鼓鑄的紀念幣。
由于幣制尚未建立,除四川改鑄大漢銀幣,福建改鑄中華元寶外,主要的造幣廠,大都仍沿用前清鋼模鑄造銀幣,以供流通需要。由于幣制混亂,臨時政府財政部長陳錦濤,于民國元年3月11日呈文大總統(tǒng)孫中山,鼓鑄10萬元紀念銀幣以為整頓。
圖案采用大總統(tǒng)孫中山肖像,以后的通用銀幣再改花紋式樣。孫中山令財政部行文,同意鼓鑄紀念幣,并命令其余的通用銀幣新花紋,“中間應繪五谷模型,取豐歲足民之義,垂勸農務本之規(guī)”,訓令財政部速制新模,分令各省造幣廠照式鼓鑄。不久,財政部就頒下新模給江南(南京)、湖北、廣東等造幣廠依式鑄造,這就是“中華民國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的由來。
設計特征
中華民國孫像開國紀念幣銀元,正面中央為孫中山側面肖像,邊緣內上鐫中文隸書體“中華民國”4字、下鐫“開國紀念幣”5字、左右長枝花飾。背面中央為中文隸書體“壹圓”或“伍圓”及嘉禾,邊緣英文“中華民國”、“壹圓”,左右分列五角星(后改為六角星)。邊齒為橄欖齒,壹圓幣重26克左右,伍圓幣重36克左右。成色96%-96.9%,俗稱“小頭”。該幣壹圓幣作為中華民國國幣發(fā)行,流通甚廣,數(shù)量較多;伍圓幣英文“ONE DOLLAR”錯版,數(shù)量稀少。中華民國孫像開國紀念幣銀元,并非都是民國元年鑄造。民國16年、17年南京和天津造幣廠均有鑄造,但采用的全是“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的年代。中華民國孫像開國紀念幣銀元,由于鑄造廠家不一,鑄造年代不同,雕刻師英語水平不高,除正背面主要圖案未變外,其花飾細節(jié)、英文字母均有變異,特別是英文字母差錯較多。這就形成了該幣的多種版別。傳世較廣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五角星版式,一種是六角星版式。
版別介紹
關于五角星版式
從五角星的方位設置、花飾的細微差別區(qū)分:1.下五角星版。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南京造幣廠根據(jù)財政部的命令,首先鑄造了中華民國孫像開國紀念幣。銀元正面中央鐫孫中山側面肖像,外圍雙圈 (內一線圈,外珠點圈),邊緣上鐫中文隸書體“中華民國”4字,下鐫中文隸書體“開國紀念幣”5字,左右長枝花飾。背面中央豎鐫中文隸書體“壹圓”及嘉禾;外圍雙圈(內一線圈,外珠點圈),邊緣上鐫英文“THEREPUBLICOFCHINA”(中華民國),下鐫英文“ONEDOLLAR”(壹元),左右下方分列五角星。故稱下五角星版。該幣的特點是:五角星方位在下,左右兩個五角星擺放較正。五角星與英文字母間距較近。伍圓幣英文錯版。袁世凱竊取大總統(tǒng)后,該幣即停鑄,因時間短暫,流用不多,尤顯珍貴。2.上五角星版。此幣也是比較少見的一種,可謂鳳毛麟角。該幣由天津造幣廠于民國17年(公元1928年)鑄造。銀元正面及背面大體與上品相同,左右上方分列五角星。故稱上五角星版。該幣的特點是:五角星方位在上,五角星擺放左邊較正,右邊較向內斜。五角星與英文字母間距較遠。英文字母沒有錯版。
關于六角星版式
民國14年,國民政府又在廣州成立,民國15年遷武漢,民國16年(公元1927年)定都南京。為紀念國父孫中山豐功偉績,中央所鑄貨幣均用國父像,南京、天津諸造幣廠于民國16年、17年重新大量鑄造中華民國孫像開國紀念幣。銀元正面及背面基本上與前品相同,而左右上方分列六角星。紀重27克。由于該幣正背面圖案比較正規(guī),中英文沒有差錯,又設置六角星,故稱其為普通六角星版。
如有感興趣者請與湖南柳葉藝術品有限公司聯(lián)系:張經(jīng)理13054167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