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巨頭Facebook發幣一事讓加密貨幣再次站在風口浪尖上,在輿論場中,比特幣作為加密貨幣鼻祖,依舊沒能逃過反對派的指責——《紐約時報》表示,“即使黃金失去了價值,它還可以用來補牙齒,但浪費大量能源得到的‘虛擬黃金’除了一串代碼什么都不是。”
“浪費資源”成為比特幣礦工們常年背負的罵名,甚至連國家發改委都認為,比特幣挖礦是一種需要被淘汰的落后產能,而這一切的背后歸因于比特幣的POW共識機制。
其實最初在中本聰的設計理念里,他希望人們通過一臺電腦就能成為礦工,奈何財富效應下,礦工開始追逐算力,挖礦設備從CPU變為顯卡,再上升到專業的ASIC礦機,加入挖礦大軍的門檻越來越高,“人人皆可參與挖礦”的愿景也徹底變了味。
POW項目的算力走到最后幾乎都會被幾大礦霸瓜分,那么有沒有一種機制能讓挖礦的權力從礦霸回到普通人手里呢?如今越來越多的幣圈人將目光瞄向POC容量共識機制上。
一、POC是噱頭還是風口?
簡單來說,POC是從POW機制衍生而來的,它同樣具備POW有的安全性、去中心化性能,與POW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支持硬盤挖礦,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到挖礦中來。
在挖礦方式上,我們知道POW挖礦比的是礦機的算力,誰先算到了問題的答案,誰就能得到獎勵;POC挖礦則像是“開卷考試”,問題的答案是預先寫進硬盤中的,每隔一段考官會發出一個問題,礦工搜索出自認為是正確的回答,而最接近答案的礦工便可獲得獎勵。
POW需要消耗大量的電力,而POC比的只是硬盤的容量,只需普通電力支持,所以POC天然比POW更省電費,無法被打上“浪費電源”的標簽。
在挖礦設備上,POW挖礦一般都需要專業的礦機,在行情好時,礦機生產商則坐地起價,行情差時,礦工只能關機省電費,而礦機又是一個折損和淘汰率超高的產品,不到一年就可能淪為按斤稱的廢鐵,毫無再利用價值。
但在POC挖礦中,硬盤并非壟斷型產品,淘寶、京東隨處都可以買到,如果后期你不再想挖礦,可以直接清空硬盤里的數據,在日常生活中繼續使用,即使不想用直接賣掉也能回本不少。
總的來看,POC共識機制降低了挖礦門檻,又保證了網絡完全去中心化,讓中本聰“人人可參與挖礦”的愿景得以實現。
二、現存的POC類項目拆解
其實,POC共識機制并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2014年就被提出,由于當時算力集中情況不明顯,這一概念并未被重視。后期興起的公鏈之風,帶來的POS、DPOS共識機制被更多人關注,但隨著中心化節點頻頻爆出問題,這種依賴節點的中心化方式也被人們所詬病。
所以,綜合了POS、POW優點的POC共識機制如今被越來越多人看中,而與POC有關的市場也早已暗流涌動。目前POC界較知名的項目有:Burst、BHD、Lamb、GN以及Boom,下面我們將深入挖掘這些項目,摸清當下POC類項目的發展模式和方向。
1、Burst :POC共識機制鼻祖
成立時間:2014年
共識機制:POC
項目定位:用以鏈接個人、公司和金融機構的高速支付平臺
出塊時間:4分鐘
Burst又稱爆裂幣,定位與比特幣有些相似,它是第一個使用POC共識機制的項目,主打節能、硬盤挖礦的賣點。
項目建立的時間雖然很早,但是由于缺乏宣傳,在國內熱度很低,而在2017年以前,項目的開發速度緩慢,團隊甚至爆出很多丑聞,幣價漲跌幅度非常大。
在2017年年底的新版白皮書中,Burst加入了Dymaxion計劃,通過融合IOTA的有向無環圖技術(DAG)、閃電網絡技術以及Zcash匿名技術,以達到一個低耗能、可高度擴展的、匿名化的貨幣支付體系。
Burst最大供應量為21.6億,如今已挖出20.1億,開采量超過93%,對于礦工而言,獎勵的紅利期已經過去。總的來說,Burst作為第一個POC項目,雖然進度較慢,但對整個POC領域還是有很大的發展意義。
2、BHD:Burst的極簡版
成立時間:2018年8月
共識機制:CPOC(條件化容量證明,POC的衍生版本)
項目定位:改變加密貨幣生產方式的有價金融系統
出塊時間:5分鐘
BHD,全名BitcoinHD,稱為比特硬幣,該幣是和計算機硬件硬盤緊密相關的一種數字加密貨幣。它的總供應量跟比特幣一樣是2100萬枚,其中85%供給礦工,初始的TPS為70筆交易/秒,初始區塊大小8M。
BHD由國內團隊打造,由愛思社區創始人蟲哥牽頭,出于名人效應,BHD前期得到很多圈內人的關注。
BHD的共識算法在Burst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簡單而言,就是加入了抵押的概念——挖礦的前1個月,礦工零門檻參與挖礦,而此后每1T的硬盤容量需要抵押3個BHD,才能拿到95%的挖礦收入(剩下的5% 納入基金會用于市場推廣),否則只能拿30%。
可見,在BHD生態中,礦工幾乎是唯一的參與者,因此BHD的經濟模型也非常簡單,代幣主要在“挖礦——抵押——挖礦”的循環中流通。
3、Boom:Burst和BHD的綜合版
成立時間:2019年6月
共識機制:POC機制
項目定位:可擴展的POC項目
出塊時間:4分鐘
Boomcoin是一種用于實現智能合約的加密貨幣,任何人都可以創建自己的規則。
Boom的總供應量為2.1億枚,其中有90%都供給挖礦,區塊大小只有0.175MB,初始的TPS為80筆交易/秒。
Boom結合了Burst和BHD,它向Burst借鑒了智能合約、資產交易眾籌系統、任意消息、別名系統等技術,又向BHD借鑒了抵押挖礦的機制。目前,每1T需要抵押30 個Boom才能獲得95%的挖礦收益,否則只能獲得20%。
但在2019年6月,PoCC團隊(PoCC始發幣種Burst團隊)發表申明,稱BOOM是騙局,他們對BOOM 1.0版錢包客戶端進行了反編譯,發現其存在“超級礦工”,這些超級礦工擁有永久全額收益,以及算力放大10-10000倍的特權,完全破壞了礦業的公平性,導致現在的全網算力完全不可信,并且在BOOM 2.0錢包中團隊對這些程序進行了加密隱藏,以便繼續作惡。
目前國外最大的BOOM礦池FOXPOOL已經下架了BOOM挖礦。
4、Lamb:Filecoin的快捷版
成立時間:2018年5月
共識機制:POST(時空證明,改進版POC)
項目定位:去中心化的數據庫系統
出塊時間:目標15秒
Lamb全名Lambda,是一個能將不同類型的數據在不同的鏈和塊上分開存儲的公鏈。Lambda對標的是Filecoin,它更像是Filecoin的快捷版,根本上也都是要實現區塊鏈存儲。
Lambda的基礎架構為共識網絡+存儲系統,前者使用VRF+BFT 的共識算法,后者使用時空證明POST。其實POST最初來源于IPFS,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升級版POC,算力大小幾乎等于存儲在硬盤上的數據大小,但它在POC的基礎上加上了存儲的概念,對于POST礦工,除了有硬盤,還要能存上數據,才能形成有效的算力。
Lambda系統中有存儲礦工(提供儲存空間)、驗證礦工(保證數據完整)、檢索礦工(提供帶寬),前者也需要質押代幣以獲取挖礦的權利。Lamb的總量為100億枚,其中只有40%作為出塊獎勵,20年挖完。
5、GN:POC界的以太坊
成立時間:2018年
共識機制:DPOS+POC
項目定位:分布式加速存儲網絡
出塊時間: 4分鐘
GN全稱Galaxy Network,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存儲和傳輸網絡。在GN的自我定位中,它是一個高速增長的生態平臺,未來將由百萬級的存儲礦工和億級的霧計算加速礦工構成,同時將承載海量的文件和數據。
它采用DPOS+POC共識算法,兼顧網絡出塊與礦工的權益。
在出塊時,GN采用DPOS共識機制,由用戶推選出多個Master Node進行出塊;在存儲網絡上, 存儲礦工為了證明客戶付費的數據已被儲存,必須通過POC的方式證明其工作量,當然存儲礦工也會隨著出塊得到相應的回報。
在GN上,用戶可輕松開發和部署 DAPP,以及存儲和檢索DAPP 上的數據,并將完整的DAPP 部署于此。也就是說在GN上,即能實現一鍵發行POC硬盤幣,同時GN也能提供一整套POC挖礦程序服務,因此也不難理解,GN為何會被稱為POC界的以太坊。
GN總共發行 21 億枚,其中90%都留給加速礦工和存儲礦工。目前,GN已完成存儲網絡與激勵系統的上線公測,預計在2019年7月底開始投放存儲礦機及競選Master Node。
以上為目前市場上主流的POC類型項目的基本情況,我們可以看出Burst、BHD、BOOM項目主打POC共識機制,而GN、Lamb都在此基礎上有所升級,那么除此之外它們之間還有哪些不同呢?
三、Burst、BHD、Lamb、GN、Boom對比分析
下面我們將從創新度、代幣流轉價值、應用場景三個層面出發,對它們進行一一解讀。
1、在項目創新度層面
Burst項目是POC機制的鼻祖,但由于項目進度發展過慢,導致它的熱度遠遠低于同期項目;此后的BHD、Boom的模式完全借鑒于Burst,在POC層面加上抵押概念,它們更像是一種為了挖礦而挖礦的項目。
GN和Lamb并不主打POC概念,他們更符合商業化應用,Lamb主打去中化存儲,而GN則主打去中心化存儲+基于霧計算的CDN加速網絡,對標POC界的以太坊。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GN采用的霧CDN模式,將調度海量和存量的邊緣設備,如果技術發展順利,它未來將會是一個比IPFS快100倍的商用級去中心化存儲和傳輸網絡。
2、在代幣流轉價值層面
由上文我們可以發現,如果項目毫無創新、完全依賴POC共識機制,則難免被打上“營銷礦工”的標簽。事實也是如此,BHD、BOOM的代幣流轉體系嚴重依賴礦工。
Burst的情況稍微好點,近兩年來糅合DAG、閃電網絡、匿名等技術,在支付層面上對標比特幣,讓Burst代幣擁有一定的價值屬性,除了之外,93%的Burst已經被挖出,礦工的挖礦紅利期已過,后期需重視代幣的流轉體系。
Lamb作為去中心化存儲公鏈,只有40%的代幣屬于礦工,其中30%屬于早期投資者,30%歸團隊和基金會,分配機制雖然合理,但其實是不利于需要質押代幣的礦工利益,無法有效地激勵礦工的進入。
GN作為去中心化存儲+霧CDN加速網絡,90%的代幣都分配給存儲礦工和加速礦工,這一點能夠讓更多的礦工加大投入,提高網絡的價值。GN幣除了在挖礦中產生,還有一套完整的激勵機制,能讓代幣在數據庫、去中心化網站、文件分享系統、Git 版本管理系統、版權分發系統等場景中自由流通,為GN網絡提升流動性、賦予更多功能價值。
3、在項目應用場景層面
如果缺乏創新,POC這一類項目的應用場景很容易與比特幣的應用場景重疊,BHD、BOOM未來如果沒有別的技術進步,可能也只能往這個方向發展。
Lamb、GN的應用場景跟Filecoin很相似,都偏向于區塊鏈存儲相關,例如數據庫、大數據計算平臺等,隨著5G時代的到來,這塊市場將成為一個價值千億的潛力市場。
但GN不同于Filecoin類的項目是,后者雖是IPFS標桿項目,但是依賴分布在全球的大型存儲礦機及服務器,其礦機全部為新增設備投入,無法利用過剩的智能設備。
而基于霧CDN的GN網絡,對于存儲礦工,幾乎任意0成本智能設備均可加入網絡,它更符合人人參與的共享經濟概念。可以說,不論是從技術角度還是未來價值場景上,GN這類的POC延伸項目都充滿了無限可能。
四、結語
POW挖礦帶來的資源浪費、算力集中化等問題催生了POC市場,靜觀POC元老Burst的發展,也讓我們深知單靠POC共識機制的項目,很難成為區塊鏈的革新者。
GN這類項目的誕生時間雖晚于Burst,但它取之所長,在原有的POC共識機制做出創新,具有一定的后發優勢,至于它未來能否如愿成為POC界的以太坊,我們樂見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