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泓文化:聚天下之奇珍異寶 精品古錢幣賞識第一百五十八篇
北洋造光緒元寶
大清銀幣
重:22.44g 直徑:3.86cm
重:22.27g 直徑:3.86cm
編號:JHZLFW-00378
在1899年,清政府想收回北洋造幣廠的鑄幣權,后經榮祿等大臣保奏,方使北洋鑄幣廠保留了下來。幾經周折,北洋鑄幣廠所鑄造的光緒元寶為數不多,流通于世的相對其他銀幣的數量也較少,隨著時光的流逝,北洋造的光緒元寶也大量的遺失。僅存于世的寥寥無幾,眾所周知,古玩文物以稀為貴。該銀幣保存完好,質地清晰,是難得一見的光緒元寶中的珍品。
“光緒元寶北洋造庫平七錢二分”,藏品直徑3.9cm,重26.8g。錢幣正面珠圈內緣滿漢文“光緒元寶”, 圈外上環“北洋造”,下環“庫平七錢二分”,左右相襯兩個防偽圓點。中心是蟠龍圖,蟠龍惟妙惟肖,眼睛炯炯有神,栩栩如生,形似騰躍之際,身姿遒勁有力,龍爪張揚,龍身盤踞太陽,煜煜生輝,盡顯皇家威風大氣。因其背蟠龍紋鱗甲別致,如顆顆珍珠鑲嵌,故得別名“珍珠龍”版。圖照可鑒,其無論文字和紋飾,皆十分精到,凸凹鮮明,文字筆劃和紋飾線條圓滾,顯示模具沖壓著力深打,致其品相精美無比,其工藝水準也是至今之偽所
能矣。
北洋造光緒元寶是由北洋銀元局鑄造發行流通于世的。北洋銀元局的前身為北洋機器局,是中國早期的現代化兵工廠,由北洋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等人于1867年創辦,1870年由李鴻章接辦。光緒十三年,李鴻章創建附屬于北洋機器局的機器鑄錢局(寶津局),鑄造機制幣,之后有一段時間停鑄,直到光緒二十五年,清政府又準許北洋機器局繼續鑄造銀幣,并更名為北洋銀元局,其后鑄造的銀幣改為“北洋造”。北洋鑄造的這一系列銀幣由于不便于流通使用,鑄造發行量不多,歷經百年存世量也隨著稀少起來,屬于珍稀銀元。
隨著國內收藏市場的逐步繁榮,很多人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古玩以及藝術品收藏。而古玩因為更具有歷史參考價值和文化內涵總是備受人們歡迎。因此,近幾年來我國內古玩市場也是一片繁榮。光緒元寶銀元作為古玩的一種,一直以來都是收藏家關注的熱點。因為在我國的每個歷史階段都有自己獨特的貨幣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特色。并且我們知道,在古代皇帝的專制統治下,幾乎每一任皇帝的更替都將伴隨幣制的改革,因此我們在研究古錢幣的時候也是在認識和了解一段歷史。
清宣統三年(1911)天津造幣總廠鑄。當時清政府欲統一幣制,聘請海外高級技師精心設計制造了這套宣統三年大清銀幣,計有六、七種版式,長須龍是其中之一。新幣剛試鑄成功,正逢武昌起義,于是大部分新版銀幣胎死腹中,只留有少量樣幣。長須龍因背面龍首之須特長而得名,屬于試樣性質,因圖案精致、存世稀少而受人重視。大清銀幣是清朝末年宣統年間的一種機制幣,由于是機器制作,所以鑒定難度更大,那么,如何鑒定大清銀幣的真假呢?大清銀幣根據背后的龍紋可分:長須龍,短須龍,曲須龍,反龍,大尾龍。
此枚曲須龍大清銀幣,珠圈外上端為滿文,下緣為漢字“宣統三年”字樣,左右兩旁分列長枝菊花紋飾,線條流暢,脈絡清晰,栩栩如生。錢幣背面中間為刻有漢字“壹圓”,下緣為英文“壹圓”,神龍沿邊緣自左向右騰云而起,環繞一周,七根尾須向上,龍頭置上,兩根短龍曲須,龍珠在“圓”字與英文之間,龍鱗有序,顆粒可見,龍紋細膩,龍眼凸起,炯炯有神,鼻梁俏上,威武霸氣,彰顯皇家威嚴。
在錢幣收藏界享譽盛名的宣三系列中,有“長須龍普通面”,以及“曲須龍簽字版”,此二者僅次于“短須龍”,數量比“反龍”、“長須龍”、“大尾龍”都要稀少。如再算上枝葉、字體、簽字內容的不同,那么版別更多。據孫浩《百年銀圓》推測,按照龍形圖案的設計不同,可以認為“曲須龍”“反龍”“大尾龍”由喬治(Giorgi)親自操刀或者領銜,雕工上注重立體及線條流暢美感,“長須龍”“短須龍”由余子貞領銜的中國雕刻師團隊完成,雕刻風格顯得比較抽象。
東三省造宣統元寶
重:5.14g 直徑:2.36cm
編號:JHZLFW-01084
1907年(光緒33年),清廷將奉天、吉林和黑龍江合稱為東三省。并將奉天和吉林兩省的造幣廠合并,稱為東三省造幣廠。當年由天津戶部造幣總廠代鑄東三省造光緒元寶一套。而宣統元年(1909年)東三省造幣廠僅開鑄庫平一錢四分四厘的銀幣。東三省一圓、半圓銀元鑄造極稀,很難看到,反而是1.44銀毫,俗稱貳角鑄造有量,由于其眾多的不同版別,被銀元收藏者們稱之為普品中大頭,版別研究探討也比較深,富有成果。
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影響之大,涵義之深,與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無不有著密切的聯系。外國人稱中國為“東方巨龍”,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稱自己為“龍的傳人”。
龍是中國特有的藝術產物,它的造型集中了地上的走獸、天空中的飛禽、水中的魚類其精華部分,它由獅的鼻、虎的嘴、牛的耳、魚的眼、鹿的角、馬的鬃、蛇的體、鯉的鱗,鷹的爪、金魚的尾所組成。因此,龍雖不存在于生物界,但它取自于生物界,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
東三省造宣統元寶庫平一錢四分四厘銀幣,藏品直徑:23.6mm;重量:5.14g。錢幣正面珠圈內鑄滿漢文“宣統元寶”,上環為“東三省造”,下環“庫平一錢四分四厘”。錢背正中鑄蟠龍圖,四周環繞英文“東三省 · 庫平一錢四分四厘”。本品種較為罕見,且品相完好,包漿厚實,幣面深打完整,龍鱗精致,在此品種中是難得的好品!
東三省銀幣,在清代銀元中知名度較高,主要因為龍的藝術造型優美,氣勢磅礴,騰云駕霧,工藝精湛,可以說是清代銀幣鑄造中的一個高峰。雖然東三省所鑄造的銀元枚數不多,但版別設計卻非常豐富,是其他銀幣鑄造所不能攀比的。 東三省半圓、一錢四分四厘等小幣值銀元鑄造極稀,很難看到,收藏價值極高。
孫中山開國紀念幣
江南省造光緒元寶
重:26.81g 直徑:3.9cm
重:26.49g 直徑:3.94cm
編號:JHPMFW-00357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是近代中國錢幣中的精品,經歷了歷史的熏陶,是價值很高的革命文物,具有深遠的歷史紀念意義。同時,還是考古和研究中國歷史文化難得的實物。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記錄了辛亥革命驚天動地的偉大歷史,由于歷經百年風雨,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存世量極為稀少,尤其是品相好的更為稀缺,因此很受收藏愛好者青睞,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是當之無愧的銀元收藏市場的黑馬。所以,深遠的歷史紀念意義是孫 中 山開國紀念幣價格高的重要原因。
孫中山開國紀念銀幣,即中華民國孫像開國紀念幣銀元,正面中央為孫中山側面肖像,邊緣內上鐫中文隸書體"中華民國"4字、下鐫"開國紀念幣"5字、左右長枝花飾。
孫中山開國紀念幣(下五星版),俗稱“孫小頭”是民國元年(1912)南京造幣廠根據財政部的命令鑄造,左右下方分列五角星,故稱下五角星版,五角星與英文字母間距較近,英文字母沒有錯版。袁世凱竊取大總統后,該幣即停鑄,因時間短暫,流用不多,尤顯珍貴,常見的六角星版,五星版數量很少,分為上五星版和下五星版,這枚孫小頭下五星版,是市場上難得的真品,且品相極佳,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錢幣收藏與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錢幣收藏愛好者遍及全國城鄉,流散民間的珍稀歷史錢幣不斷被發現,特別是大規模的基本建設,不少歷史錢幣重見天日,其間不乏出譜很多精品,機制銀元也成為錢幣投資收藏新熱門。隨著收藏投資熱的不斷升溫,銀元也日漸走俏,且價格一路上揚。尤其是珍品銀元,在藏品交易市場上表現異常活躍。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七月,清政府擬訂了《整頓圜法章程》十條,其中提出銅幣專由造幣總廠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廣東、湖北四局為分廠。在制造銅元的同時,許多人提出了制造金幣的主張,進入20世紀,興起了關于建立本位制度的討論,有人主張中國實行金本位制,在黃金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先實行金匯兌本位制(亦稱“虛金本位制”)。
這種幣制以黃金定價格標準,但國內實際流通的是銅元,銅元按黃金價值流通,是黃金的價值符號。在金本位制尚無實行條件時,當時普遍主張先實行銀本位制,在此前提下,又產生了貨幣單位的“兩元之爭”。有人主張銀元重一兩,有人主張重七錢二分,即以元為單位。光緒元寶是清朝光緒年間流通的貨幣之一。由兩廣總督張之洞率先引進英國鑄幣機器鑄造銀元和銅元,之后各省紛紛仿效。共有十九個省局鑄造。
錢幣的收藏價值,從學術角度上來說,一般指的是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有時還有文化價值。但很多人理解的價值,其實是經濟價值。物以稀為貴所體現的就是一種經濟價值,越是升值迅速的高價值藏品,自然越是受到更多人的收藏追捧,而收藏更多的是用時間換取升值幅度,那么高收藏價值的錢幣,未來的收藏當中自然能給收藏者帶來更多地價值。
此枚江南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正面中央珠圈內鐫滿漢文“光緒元寶”四字,圈外上端鐫“江南省造”,下端鐫幣重“庫平七錢二分”,左右兩側分鐫干支紀年“寅壬”二字,筆劃紋飾滾圓深竣,邊齒標準,圈齒凸起,顆粒清晰,龍鱗珍珠紋粒粒無虛無粘,地章平整,光滑如板,包漿完美,有鮮明的大清宮廷幣風格,實乃上美品。其包漿入骨,熟舊自然,深打字口清楚,流通痕跡明顯,邊齒過關,龍鱗清晰,具有極高的投資價值和收藏價值。它有著歷史熏陶,是價值很高的革命文物,具有深遠的歷史紀念意義;同時還是考古和研究中國歷史文化難得的實物。
軍政府造四川銅幣
重:17.6g 直徑:3.71cm
重:17.8g 直徑:3.75cm
編號:JHZLFW-01088
民國成立后,銅元仍繼續大量流通使用。1914年,銅元正式改稱“銅幣”,民國發行的銅幣與清最大的區別是龍紋被換成了由稻穗組成的嘉禾紋。銅幣是銀幣收藏的大類,歷來都受到很多藏家的關注,不同版別的銅幣都有獨特的韻味,值得藏家深品。在錢幣類的在線交易中,這些古銅幣備受青睞,成為很多買家追逐的焦點。
“軍政府造四川銅幣”是辛亥革命時期的產物。1911年12月發生“成都兵變”,以尹昌衡、羅綸為正副都督的四川軍政府取代了成立僅12天的大漢四川軍政府。新的四川軍政府成立之初即面臨著需用日繁、度支日絀的財政困窘局面。軍政府迅速接管了四川成都造幣廠,決定鑄造“四川銅幣”以應急。民國元年(1912年)4月,四川成都造幣廠奉四川軍政府之命,開模鑄造“軍政府造四川銅幣”(也稱“漢”字銅元)。
以鑄行年號區分各面額版式。盡管“軍政府造四川銅幣”,從1912年至1925年共鑄行十余年之久,但從存世實物來看.其年號僅見元年、2年、3年三種紀年。其中五文者僅有元年一種年號;十文者有元年、2年兩種年號;二十文者有元年、2年、3年三種年號;五十文者亦有元年、2年、3年三種年號;有圖譜刊錄有五十文民國7年者,其數量極少。
此錢幣為“軍政府造四川銅幣”,其重:17.6-17.8g,直徑:3.71-3.75cm。正面文字為“四川銅幣”四字,中間飾有海棠花紋,上緣書“軍政府造”四字,下緣為“當制錢五十文”,左右各飾一朵花星紋。背面上緣有紀年。中央有一個圈,圈中書以一個篆文“漢”字。圈外環繞有十八個小圈,代表當時十八個省份,十八個圈圍繞“漢”字,寓意十八省人民團結起來共同戰斗。“軍政府造四川銅幣”發行量較少,流通時間較短,現今存世量亦較少,集藏“軍政府造四川銅幣”,已經成為收藏家們眼中的熱門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