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亦大矣!古老的魂瓶文化
殉葬又稱陪葬,是指以器物、畜牲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證死者亡魂的冥福。以活人陪葬,是古代喪葬常有的習俗。魂瓶為冥器,又稱"谷倉罐"、"堆塑罐",也稱魂魄瓶,或叫它“皈依瓶”,源于西漢,興于三國,盛于宋代,衰于民國,其造型奇特、詭異多姿,富有濃郁的喪葬文化和宗教色彩,是一種流行于中國南方地區的隨葬器物。
魂瓶有兩種作用,第一是用來鎮墓,就是將各種不好的惡鬼趕走,不讓墓主的尸體受到打擾;第二種是用來引魂,給墓地的主人指引投胎的方向。王肅《喪服要記》中有記載:春秋時的魯哀公為父舉喪,孔子因其未在陪葬品中放進五谷囊而問責于他,哀公狡辯道:“五谷囊陪葬,起自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餓死,恐其魂之饑也,故設五谷囊。吾父食味含脯而死,何用此為?”可知在春秋時期,大儒孔子已認為陪葬品中放入五谷囊是一種重要的禮俗。而這種禮俗在商朝時由伯夷、叔齊因武王伐紂無效而誓死不食周粟,周武王建立西周,兩人遂餓死于首陽山,人們念其抱節之志,故在陪葬品中放入“五谷囊”。魂瓶隨葬的禮俗自此出現,故早期魂瓶實為貯糧之器。
魂瓶上面所塑之物,往往象征著死者生前的社會待遇和家庭狀況,并且希望死后到達所謂的“冥界”依然能夠享用。如果魂瓶上堆塑繁多,則可能是等級較高的社會等級較高或非常富裕的墓主人;堆塑相對簡略鮮少則相對地較低,也有毫無實物的管瓶。
我們自古就相信人死以后,靈魂生活在另一個世界里,墓葬是墓主在另一個世界的居所,一切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禮制辦事,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隨葬生活用品均應仿照世間。現代社會對這種習俗不能理解,但正是因為這種制度和習俗,使我們得以看到長達幾千年的燦爛文明和深遠文化。
近日天翼文化征集到魂瓶一組:
此組魂瓶上口徑5.3厘米,下口徑5.6厘米,高42.3厘米。短口、長頸、斜腹、圈足,頸部有飛龍纏頸,龍可飛升天,有著其靈魂可升天的寓意,肩部有數個人物像圍繞,此器結構復雜,卻制作精細,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制作者采用模印,捏塑,粘接,刻劃,鏤雕等多種技法,達到了完美的藝術效果,是一件極具觀賞性和收藏價值的瓷器高作。
此類藏品在市場的數據非常少,儲如由于其年代久遠,生產的地理位置比較特別,且有特殊的地域風情,十分珍貴。幾乎很少出現在小型交易場,由于十分珍貴,幾乎每次出現都是處于最安全的考慮出場,甚至有的交易會只放出圖片供大家競價交易,其珍貴性可見一斑;加之其本身所具備的重要的考古意義,是現世千金難求的一件曠世珍寶。
市面上見到的魂瓶并不多,存在巨大的升值空間,此組魂瓶品相完好,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