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玉器,為我國傳統的玉禮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爾雅·釋器》載:“肉(周圍的邊)倍好(中間的孔)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1] 根據中央孔徑的大小把這種片狀圓形玉器分為玉璧、玉瑗、玉環3種。
從考古出土的實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時,對于玉璧的孔徑與器體的比例并沒有嚴格的規定,因此今天我們習慣上把寬邊小孔徑的圓狀器統稱作璧,而窄邊大孔徑的稱為環,一般不再用“瑗”這一名稱。
玉璧是中國玉器中出現最早并一直延續不斷的品種,是很重要的瑞玉,戰國至兩漢是玉璧的鼎盛時期,,花紋形式多變,飾紋種類極為豐富,使用范圍大增,數量也屬歷代之冠。漢代玉璧沿襲了戰國的風格而又略有變化。玉質仍以白、青、碧玉為主,但壁的形體加大,有的直徑達30直至50厘米以上。透雕的龍、鳳、鳥紋較多。壁上的谷紋,蒲紋顆粒大而稀疏,起凸淺,谷粒上部渾圓。玉璧邊緣加寬,立緣剖面呈方形,明顯不同于戰國時的三角形立緣。同時組合紋飾更為流行,有的還飾以吉祥文字。到了東漢,壁體加厚,外緣立面略有弧度,但數量漸少。
定窯是是我國宋、金時代的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川村,古屬定州而得名。定窯是繼唐代邢窯而起的著名白瓷窯坊,雖受邢窯影響,但后來形成了自己的制瓷工藝和風格,始燒于唐,極盛于北宋及金,停燒于元代。由于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被宋朝政府選為宮廷用瓷,使其身價大增。
定窯白釉瓷器的裝飾技法主要有劃花、刻花、印花三種。劃花是宋代定窯瓷器的主要裝飾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狀工具劃出簡單花紋,線條鋼勁流暢、富于動感。蓮瓣紋是定窯器上最常見的劃花紋飾。有一花獨放、雙花并開、蓮花荷葉交錯而出、有的還配有鴨紋,紋飾簡潔富于變化。刻花是在劃花裝飾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時與劃花工藝一起運用。如在盤、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纏枝花卉輪廓線,然后在花葉輪廓線內以篦狀工具劃刻復線紋。紋飾中較常見的有雙花圖案,通常是對稱的。定窯刻花器還常常在花果、蓮、鴨、云龍等紋飾輪廓線一側劃以細線相襯,以增強紋飾立體感。定窯紋飾中最富表現力的是印花紋飾。這一工藝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印花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其次是動物紋飾。花卉紋以牡丹、蓮花最常見,菊花次之。
此定窯刻花花卉紋撇口瓶,撇口(喇叭形)、長頸、溜肩、肩下漸斂、圓腹、高足外撇平削,足底刻“官”字款。通體施白釉,釉色柔和潔凈,白中閃黃(象牙白),局部因施釉不勻形成了流淌痕跡,俗稱 “蠟淚痕”,積釉處隱現黃綠顏色,過渡自然,這是北宋時期定窯燒造工藝的重要特征。造型古樸端莊,秀麗典雅,自然形態經巧妙變形恰到好處,所刻花花卉紋,刀法犀利純熟,剛勁有力,活潑生動,別具一格,表現出了高超的技藝和簡潔豪放的風格,鮮明的時代特征,足以說明它是一件北宋中期定窯燒制的白釉作品,頗具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中國藝術文化有限公司
咨詢熱線:17137755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