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窺歷史的開元通寶和雙旗幣
開元通寶是唐代第一種貨幣。由于其質量合理,通貨控制得當,錢幣做工比較精美,故深受百姓喜愛。開元通寶已經成為大五帝錢的一部分,具有辟邪,旺財的功效。
開元通寶的鑄制與流通,在我國錢幣形制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開元通寶簡稱開元錢或通寶錢。開元即“開國奠基”之意;通寶則是“流通寶貨”之內涵。銅錢名曰通寶,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貨幣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以錢為寶,則意味著貨幣即財寶觀念的增強和人們對其崇拜程度。
開元通寶可以說是幾乎貫穿了整個唐朝,從初唐到盛唐再到衰唐。許多人都認為開元通寶是年號錢,理由是唐玄宗李隆基有個年號是開元,這是錯誤的。開元通寶是非年號錢,在唐代初年就已經鑄造,是由歐陽詢親自題字,李隆基將年號定為開元,純屬巧合。
開元通寶如同漢代的五銖錢般,錢幣也真正開始成為貨幣符號,不再以貨幣自身價值來交換了。以后歷代都沿用通寶,并在通寶二字前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鑄于幣面。如后梁的“開平通寶”、南唐的“大唐通寶”、北宋的“元豐通寶”、遼的“重熙通寶”、金的“大定通寶”、元的“至正通寶”、明的“洪武通寶”。而辛亥革命后廣東、福建等地的“民國通寶”則是我國最晚的通寶錢幣。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后,清帝退位,中華民國成立。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并在頒布的“臨時大總統令”中提出要“另刊新模,鼓鑄紀念幣”,隨后武昌和南京兩處造幣廠率先鑄行了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銅元輔幣,以十文面值的為主,在全國大量發行以取代清朝銅元。這就是“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 銅元的由來。 其中,雙旗開國紀念幣銅幣不僅僅作為紀念中華民國的成立意義,同時,也作為流通幣使用,后期,為了區分紀念和流通,鑄造了如上圖版本的銅幣,一般以十文為主。正面以“中華民國”,很少有以省份區分,“二十文”面值發行量也不多。
近日天翼文化有幸征集到錢幣一組:
開元通寶一枚,其部位規范,整體布局協調,線條粗細勻稱、弧度大小適中、兩端渾圓,使人觀之,既無夸張之感,又無添足之嫌。此組古錢幣品相極佳,而且包漿自然柔潤,從正面看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埋藏千年的歷史韻味,極具收藏與鑒賞價值。
湖南雙旗幣,該銅幣正面圖案中央為兩面交叉的國旗,旗幟中間一顆菊花紋飾,上方為“湖南省造”4個字,下面為記值:當制錢二十文。背面圖案為稻穗組成的嘉禾紋,下邊并有英文標注”TWENTYCASH”,品相極好,值得珍藏。
歷史波瀾壯闊,博大精深,小小貨幣,依然可窺其歷史風貌,天下熙熙攘攘,最終留下的,還是這幾枚小小的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