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泓文化打造聚天下之奇珍異寶 精品藏品賞識!
天啟通寶 大清銀幣
編號:JHPMFW-00328
規格:重:37g 直徑:4.8cm 重:26.6g 直徑:3.9cm 中國古代錢幣萌芽于夏代,(最初以貝幣作為交換單位)起源于殷商,發展于東周,統一于贏秦,歷經了四千多年的漫長歷史,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不僅如此,中國錢幣系統之完整,門類之豐富,脈絡之清晰,內涵之博大,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在古幣收藏中,明清錢幣一直是比較熱門的話題,這其中明熹宗天啟年間所鑄天啟背十一兩大錢,因錢幣美觀大氣且存世略豐,藏家可求,而為人所青睞,是近年來錢幣市場中比較受歡迎的一個品種。
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八月補鑄完“泰昌通寶”之后開鑄天啟通寶。“天啟通寶”初鑄為小平錢,天啟二年七月開鑄當十大錢。
天啟錢錢重原定一錢三分,千錢重八斤八兩,但后來由于官鑄過于濫惡,小錢僅重七分,千錢僅重四斤八兩,含銅量不足三成。天啟小平錢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大類,背文比萬歷錢復雜,背鑄有星月紋的種類多;背有文分記重,記事,記局、記地。背記事為“奉旨”二字,是當時宦官、大臣奉旨辦事造錢的意思。“天啟通寶”小平錢不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輪郭寬窄,錢文結構也有諸多不同,很復雜多變。“天啟通寶”當十錢也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類,折二錢則大都背無文,存世也較少。這兩種錢皆較少見。
中國古代錢幣上所鑄數字通常可分為記重與記值兩種,如最為常見的秦半兩、漢半兩、漢五銖錢,這錢文中的“半兩”“五銖”都是表示錢幣的重量為半兩或五銖,新莽時期出現如“大泉五十”“小泉直一”中的“五十”“直一”則不再是記重而是表示該錢幣的面值了。
天啟通寶是中國古錢幣之一,唯一不同的是有兩代,分別是元天啟通寶和明天啟通寶。此枚天啟通寶背十一兩是明喜宗時期所鑄造,品相完好,包漿老道,字口清晰,銅色金黃,錢文更無需清理即露遒勁風貌,在同類數枚中亦是佼佼者,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
眾所皆知,古錢幣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特別是龍紋的古錢幣的存世量更是稀少,上下數千年,龍文化已經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了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文化已經深入國人的生活中,從清朝時期的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我們就能窺探出龍對于人們生活的重要性,大清時期的大清錢幣主要有大尾龍、曲須龍、反龍等多種版本,因為大清銀幣的存世量加上龍紋錢幣,使得宣統三年大清銀幣的收藏價值逐年增長。我國古幣種類絢麗,多姿多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明中的瑰寶。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才智與才調,創造出自成體系、光輝耀眼、獨具特色的東方錢幣文明。清朝,承明制,仍稱所鑄銅錢為銅錢,順治年間始定錢法。清廷和地方設局鑄造銅錢,錢式在順治末年以后固定正面漢字錢文,背面滿文紀局。咸豐年間為籌措軍餉,清廷改鑄各式不足值的大錢,地方省局競相仿鑄,面值大小,輕重多不相同,制錢越于衰微,最后為機制幣所逐漸取代。
為此,清政府于宣統二年(1910年)四月頒布幣制條例:首先,定銀元為國幣,并規定以“元”為單位,每枚銀元重為七錢二分,成色為90%,含純銀量為六錢四分八厘。其次,積極改革銀兩制度,停止各省自由制造,將制幣權統一收歸中央政府。此大清銀幣宣統三年銀幣系清朝度支部天津造幣總廠于宣統三年(1911年)鑄造。銀幣正面中央珠圈內鐫漢字“大清銀幣”,珠圈外上端鐫滿文“大清銀幣”,下端鐫漢字“宣統三年”,左右兩側各鐫一個對稱的花飾。銀幣背面鐫一個環狀盤旋的曲須龍和大片云朵,內鐫幣值“壹圓”,下端鐫幣值壹圓的英文“ONE DOLLAR”。
此幣文字清秀俊美,大氣磅礴,包漿自然,鑄造精湛,鑄模極深,內齒鋒利,背面龍紋打造深峻清晰,正面五彩銀光絢麗,龍圖緞面光澤奪目,品相堪稱完美,表面光滑、光澤度高,為清代中央鑄幣典范之作,稀有珍貴。文中藏品正為大清銀幣曲須龍,重:26.6g ,直徑:3.9cm 。從大體上鑒賞,此銀幣大小合適,尺寸頗佳,品相完美,齒輪規整,包漿醇厚,銹色自然,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經濟價值不菲。從細節看,該幣正面珠圈內為漢文“大清銀幣”四字,珠圈外上下為滿、漢文“宣統三年”字樣,字體端莊工整,圓潤飽滿,筆畫鏗鏘有力,十分俊美!左右兩側分列長枝菊花紋飾,一種花開燦爛,朝氣蓬勃的景象躍然呈現。
范曾字
編號:JHZLFW-00960 規格:長:138cm 寬:35.4cm
范曾(1938.7.5-),字 十翼,別署抱沖齋主,江蘇 南通人,中國當代 大儒、 思想家、 國學大師、書畫 巨匠、 文學家、 詩人。現為 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院長、 講席教授, 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 南開大學、 南通大學惟一 終身教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元文化特別顧問”,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是 當代中國集 詩書畫、 文史哲、 儒釋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平生 著作等身,已出版一百六十余種 詩、 書畫、 哲學之著述, 國家圖書館珍藏其中119種。
范曾提倡“回歸 古典、回歸 自然”,身體力行“以詩為 魂、以書為 骨”的 美學原則,對 中國畫的發展厥功至鉅,開創了“ 新古典主義”藝術的先河。1984年, 日本岡山范曾美術館建立;1986年,捐建并主持 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2008年, 南通大學范曾藝術館揭牌;2011年,榮獲 中華藝文獎終身成就獎。有二十四字自評:癡于 繪畫,能書;偶為 辭章,頗抒己懷;好讀書史,略通 古今之變。
“以詩為魂,以書為骨”,這是范曾繪畫的顯著特色,是他幾十年創作甘苦的體味與總結,也是他為中國畫提出的箴言。范曾認為,舉凡中國先哲深睿高華之感悟,史家博雅浩瀚之文思,詩家沉雄逸邁之篇章,皆為中國畫源頭活水。加之畫家對宇宙人生,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以詩人之眼觀物,以詩人之舌言事,胸次既博大而格調又清新,其所創制,自非一般。
民國二十三年雙帆船錢幣
編號:JHZLFW-00876 規格:重:26.6g 直徑:3.93cm
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他發起和領導的辛亥革命,徹底推翻了在中國持續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統治。為了讓世人銘記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在民國時期,鑄造發行了鐫有孫中山先生頭像各種版式的銀幣。正面為孫中山像,背面鐫輪金光閃閃的太陽,中間為帆船在乘風破浪前進:1933年和1934年,民國政府鑄造了正面鑲孫中山像,背面鐫-艘帆船乘風破浪前進,俗稱“船洋”民國政府中央造幣廠鑄造了最后一批民國二十三年版正面鐫孫中山像,背面鐫帆船圖案的壹圓銀幣。
據相關資料介紹,孫中山頭像的雙帆幣,多由上海中央造幣廠所制作完成。目前,這些雙帆幣的幣值往往只有壹圓和中圓兩種。當時,正值國民黨政府在國內推行“法幣”政策,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三大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白銀全部收歸國家所有,限期進行法幣兌換,不允許民間流通銀圓幣種,故二十三年孫中山像銀幣,并未流通于市。而在幣面的設計方面,雙帆幣是凝聚著千百名工藝技師的智慧源泉和美學獨特視角,此枚銀幣品相極好,整體造型和諧,圖案設計精美,再加上兩帆的非常稀少,通過光線的對照及折射,仍滲透出該幣銀質斑駁蒼古的“包漿”,是自然形成的“時間的軌跡”,且在市面上比較少見,因此引得萬千藏家競相收藏,足見其價值地位。
直至1935年11月3日,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定貨幣政策時止。 民國二十一年,“船洋”銀元有著一段戲劇性命運。“九一八”事變之前,國民黨政府發行了民國二十一年銀元,幣面為孫中山頭像,其背面刻有一艘雙桅帆船,頂上有3只飛鳥和一輪初升的太陽,俗稱“三鳥”,寓意“國運”、“一帆風順”、“旭日東升”。不料剛發行,正逢“九一八”事變,當時有人把這個圖案理解為日本國正要升起,三只鳥被說成是東北三省要飛掉。輿論因此嘩然,紛紛指責國民黨政府。國民黨政府也感到“天上的飛鳥是外國人的徽記,凌駕于中國帆船之上”不妥,便下令收回這版銀元,全部送回造幣廠銷熔,以制止謠言流傳。民國二十一年版“船洋”總鑄量為226萬枚,實際流通量不足5萬枚。 “船洋”除正式發行流通了3種以外,還有數種試鑄幣流傳于世。
近日,本司有幸征集到一枚民國二十三年孫小頭雙帆幣,其重為26.6g,直徑為3.93cm;銀幣正面中央鐫孫中山側面像,上環鐫“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字樣。銀幣背面鐫雙桅帆船在乘風破浪前進,左右分列“壹圓”幣值。該銀幣成色佳,分量足,進入流通領域后很快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并逐步取代了袁大頭銀元的流通地位。在幣面的預設方面,雙帆幣是凝集著千百名工藝技師的智慧泉源和睦美滿學獨有特別視角,品相極好,群體造型配合得當,圖案預設精致美好,再加上雙帆的十分極少,在市面兒上比較少見,因為這個也索引萬千藏家競相收集保藏,足見其價值地位。
青花蟋蟀罐
編號:JHPMFW-00303
規格:口徑:12.9cm 底徑:11.5cm 高:9.9cm
蟋蟀的名字有很多,又叫促織、趨織蟄、北方人又叫它為“蛐蛐”。在我國養蟋蟀、斗蟋蟀的歷史非常久遠,《爾雅》中就有“蟋蟀生野中,好吟于土石磚瓦之下,斗則矜鳴。其生如織,故幽州謂之促織也”的記載。斗蟋蟀之風首先在宋代宮廷中興起,宋人顧文薦《負曝雜錄》中說:“斗蛩之戲始于天寶間”,那時長安富豪競相以重金購買好斗之蛩。宮廷內養蟋蟀主要是為了斗耍嬉戲,上至帝王后妃、宮眷,下至宮女、太監,乃至宮內民役,無不以斗蟋蟀為雅興,此風在明宣德時期達到鼎盛。
宣德皇帝的促織之趣。
明宣宗朱瞻基由于喜好斗蟋蟀,曾被后人冠以“蟋蟀皇帝”的綽號。在中國歷史上歷代帝王的閑情逸志各不相同,除琴、棋、書、畫外,樂舞、百戲、狩獵。巡幸、蹴鞠、馬球等等也無所不愛,甚至喜愛斗雞、斗蟋蟀、飼禽養獸者也大有人在,許多帝王沉溺于此而不能自拔,成為千古絕話。
宣宗皇帝熱衷于斗蟋蟀,簡直到了著迷的程度,為了找到又大又好的蟋蟀,每年初秋季節,都派出宮中太監四處捕捉,同時命各地方官將當地最好的蟋蟀入貢宮中。宣德九年(1434年),宣宗為了蟋蟀事,竟敕蘇州知府況鐘:“比者令閃昏安兒、吉祥采取促織,今他所進數少,又多有細小不堪的,已敕他未后一運。自來時要一千個,敕到爾可用心協同他千辦不要誤了,故敕。”其迫切之情可以想見。不僅如此,宣宗還命盛產蟋蟀的蘇杭一帶百姓,按人丁每人交納一頭蟋蟀。杭州產的蟋蟀又叫杭蟲,它的特點是長得非常好看,不僅壽命長,而且戰斗力極強。宣宗好促織之戲,使江南一帶百姓大受其苦。明人袁宏道在《畜促織》一書中描繪當地百姓捉促織的情形這樣說:“健夫小兒,常群聚草間,側耳往來,面貌兀兀,若有所失。”到了廁所中聞蟋蟀聲則“踴身疾趨如饞貓”。°其間為進獻促織家破人亡者也大有人在,明黃景眆《國史唯疑》一書中就記有:“蘇人至有以蟋悉蟀隕其家三命者。”清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一書中,也有專寫“促織”的章節,詳細記述了宣德年間華陰縣催征促織之事。
關于宣德皇帝好斗蟋蟀的故事雖然流傳很多,但是僅見晚明人的筆記,明初文獻很少記載,所以后世之人將信將疑。明人沈德符《敝帚齋余談》一書中說:“宣德時最嫻蟋蟀戲,因命造蟋蟀盆。今宣窯蟋蟀盆,狀甚珍重,其價不減宋宣和。”1993年,景德鎮明代御窯場遺址出土了大量宣德蟋蟀罐,終于使真相大白于天下特別是其中一件青花行龍紋蟋蟀罐,不僅說明當時宮中確有斗蟋蟀之好,而且宣德皇帝還曾有自己御用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