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煦國際】臻品鑒賞-袁大頭三年/雙旗幣十文
袁大頭三年
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袁大頭”是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嚴謹點說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北洋政府為了整頓幣制,劃一銀幣,于民國十年(1914年)二月,頒布《國幣條例》十三條,決定實行銀本位制度。《國幣條例》規定:“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一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一圓銀幣用數無限制”,即以一圓銀幣為無限法償的本位貸幣。根據這一規定,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后由造幣總廠及江南造幣廠開鑄一圓銀幣,幣面鐫刻袁世凱頭像,俗稱“袁頭幣”或“袁大頭”。
袁大頭”代表了中國近代的貨幣文化,反映了我國近代歷史、經濟、金融的興衰和滄桑,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也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目前民間留存的“袁大頭”數量已經不算太多,而且銀屬于貴金屬,收藏風險較小,非常適合投資和收藏。民國三年鑄造的袁世凱銀幣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在正面的圖案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背面的圖案和一些細節方面還是有所不同的。
民國三年版正面為袁世凱側面像,上列“中華民國三年”。“年”字后沒有“造”字,其他年版都在“年”字后面有一“造”字。三年版“民”字中有一“點”,而其他年版民字無“點”。鑄造量較少的版別有:“O”記版、粗發版、三角圓版、開口貝版、加鑄“甘肅”兩字版、背雙星版、大胡須版、大耳朵版等。
直徑:39.06mm;重量:24.9g
銀幣正面為袁世凱側面像,上列“中華民國三年”六字,字體端莊工整,挺拔清秀;背面飾有嘉禾紋,左右交互,下系結帶,中鑄“壹圓”字樣。整幣設計古樸素雅,簡潔大方,經漫長歲月流傳至今,帶著歷史的痕跡,更添美感。其形制規整,圖案清晰,質地優良,幣面清秀俊朗,銘文字體深峻,是一枚不錯的錢幣珍品,值得收藏。
雙旗幣紀念幣十文
1910年12月29 日,經辛亥革命后,已光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推選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3日,中華民國政府宣告成立,清朝滅亡,在中國持續2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隨之結束。
民國成立后,銅元仍繼續大量流通使用。1914年,銅元正式改稱“銅幣”,民國發行的銅幣與清代錢幣最大的區別是龍紋被換成了由稻穗組成的嘉禾紋,這在我國貨幣的歷史長河中,僅是十分短暫的一個時期。
直徑:28.13mm;重量:5.9g
這枚紀念幣沿襲了清朝光緒年間的鑄幣風格,呈圓形,最外邊有細小的齒紋條式裝飾,里環有排布均勻的凸起的圓點組成了一道美觀的珠環,珠環里面與清代鑄幣不同的是,把以前的光緒元寶字樣換做了代表中華民國的國旗,兩面旗子交叉于錢幣中央,左面的旗子有一朵花,右面的旗上鐫刻五道條紋,展現了迎風招展的樣子,兩環中間的上方位置有“中華民國”的四個楷書字樣,下端有“開國紀念幣”五個楷書繁體字樣,字體剛勁有力,間架結構布置巧妙得當,實屬難得一見的書法。在左右兩邊各有一朵防偽小花飾樣。紀念幣的背面,外面的齒狀花紋沒有變化,而里面的凸起圓點則成了一道細線裝飾圈,在裝飾珠圈里面的上端,有“十文”兩個字,下面是稻穗組成的嘉禾紋,兩道珠圈內有英文字樣。
隸書“民”:流行將“民”字最后一筆拉長,其解釋為推 翻滿清,象征民主勝利(人民出頭),也宣示乃大眾的政府。
民國元年三月二日,孫 中 山頒布臨時大總統令,對新造貨幣式樣作了規定:“擬另刊新模,鼓鑄紀念幣……其余通用新幣,中間應繪五谷模型,取豐歲足民之義,垂勸農務本之規。”
藏品雖經歷了無窮歲月,但紋路依然清晰可見,上面的銹跡也見證了其歷史的積淀,具有非常明顯的歷史過渡性特征,有著難以言喻的收藏價值。銅幣保存完好,錢文、輪廓的清晰程度好,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