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聲瑜
個人簡介:
趙聲瑜(又名:趙生瑜) 41歲 小字琴棋,號水西愚生,齋名六然居,祖籍南京,貴州黔西人。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貴州翰墨詩書畫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中國翰墨書畫研究委員會副主任。
趙聲瑜幼承庭訓,隨祖父趙鳳樓先生學習楷書,遍臨顏柳及黃自元等諸家,在貴州都勻求學期間,拜師貴州著名書法家楊明凱、蒙永逸先生學習草、隸。常聽聲瑜云,學書以來,每有寸進,深感書道維道,書之道,惟深思,窮理,篤志,有恒者不可也。故其書多次入展省內外書法大賽。
趙聲瑜書法欣賞
學書以來,上追秦漢之雄渾,下慕魏晉之風神,猶擅行、草書。其書既有二王之神韻,又兼懷素之放浪形骸,粗曠之中,不失規矩方圓。 聲瑜學書之暇,既學易學,又曉中醫,曾為《盤斗齋管批百家命譜》一書作序,勤習不綴,曾獲全國書法大賽優秀獎,被聘為多家書畫院書法老師。
書體的取向對書法家來說,除了自身的愛好外,更重要的是性情的軌跡表現。性情急躁或容易沖動的人自然很難一筆一劃寫出俊整的楷書,而性情溫和、不急不躁者也很難揮毫潑墨,使轉自如,創作出激情飛揚的行草書法作品。當然,人的性情除了稟賦之外還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切身事件悲喜的加持。關于這些,孫過庭在《書譜》中均有詳細的論述。不過,總體而言,取向什么書體,還是取決于書家的稟賦性情。
書體分為真草篆隸,從風格上來分,行草為一風格,而真篆隸為一風格。行草更具文人氣質,風流瀟灑,恣肆汪洋。而真篆隸則是名仕風格,沉穩博大,更具威儀。
從繼承上來說,行草自二王以來,成為中國書法史最廣泛,影響最深遠的書體。我們熟悉的宗師大家,幾乎都是宗法二王出身。而真篆隸則是兩頭輝煌,一是發源初期至東晉行草體出現,二是晚清尊碑抑貼書風的興起。也有大家出現,但它更屬于一種集體的智慧,比如漢隸、魏碑。
不論是帖學還是碑學,只有兩者兼顧,熔鑄一體,其書法才更加書法價值和意境。現代不少書法家已經深諳此道,對碑帖之學博采精收,冶煉百家。趙聲瑜就是其中之一。
趙聲瑜學二王、懷素,仰慕魏晉之風,又汲取秦篆漢隸之雄強,拜名師,勤勉勵,筆耕不輟,遂成風格。但他的作品更傾向于草書。而論草書就不得不提及王獻之和懷素。王獻之初學其父王羲之,卻改逸少內擫為外拓,轉師張芝后,形成綿延不絕,一筆成書的草書體。在王獻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對王獻之的評價高于王羲之,但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發現,王獻之草書固然需要極高天賦和卓越才華,其書難于學成,而且字體疏瘦如隆冬枯樹(李世民言),遂復以逸少之書為歷代寶之,永以為訓。但草書王羲之顯然是不如王獻之的,后來至唐出現了顛張醉素。張旭天成狂草,不可學。而懷素師法張旭,最終成為與張旭并駕齊驅的草書高峰,被譽為草圣。懷素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他的《自敘帖》成為草書學習的典范。
趙聲瑜的草書兼具王獻之、懷素之風格,其用筆揮灑自如,綿延不絕,縱橫起伏,回環跳宕,筆法精熟老辣,遒勁干練,線條變化無窮,張弛有度,富有彈性,布勢參差錯落,飛動流暢,疏密、欹正、大小、長短、枯潤、映帶、揖讓盡其變化多姿能事,若筆底生風,駿急豁達,沉著痛快。個別字體有長拉拖尾之勢,一氣呵成,豪氣縱橫,古風烈烈,又兼委婉秀美,如水袖飄飄,飄逸多姿。
趙聲瑜的草書在氣勢上可追秦篆漢隸,但在具體的筆法上采擷二王、懷素之筆意。其字結體圓轉遒美,結構法度謹嚴,中宮勁緊,筆畫外拓而豐腴勁健,筆墨具皆精練峻拔,運筆以中鋒為主,使轉流暢,放肆豪邁,縮放有致,靜動相宜,極為精悍。
趙聲瑜行草雖未如當下潮流追逐筆參篆隸之奇特,但其風雅倜儻、筆致森秀之俊美深得秦漢晉韻,又夫復何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