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旗幣起源民國,清朝“同治”年間以前,所鑄造的錢幣統(tǒng)稱為“通寶”,到了光緒年間,外國侵略者巧取豪奪,將成色以及分量不足的銀兩標注為七錢二分標準銀兩,用于套取中國成色足的銀兩,為此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湊請朝廷,率先在廣東省試鑄了“光緒元寶”,試鑄成功后全國各省紛紛效法,先后購買設備建立錢幣鑄造廠,一度造成了中國錢幣史上的混亂局面。
1911年清帝退位后,中華民國宣布成立。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qū)者孫中山在頒布的“臨時大總統(tǒng)令”中提出要“另刊新模,鼓鑄紀念幣”隨后武昌和南京兩處造幣廠率先鑄行了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銅元輔幣,以十文面值的為主,在全國大量發(fā)行以取代清朝銅元。1914年,銅元正式改稱“銅幣”,民國發(fā)行的銅幣與清朝最大的區(qū)別是龍紋被換成了由稻穗組成的嘉禾紋。各省鑄造的銅元大多為兩面叉的國旗圖案,并有“開國紀念幣”或“中華民國銅幣”字樣。
古往今來,大家就有儲蓄錢幣的傳統(tǒng)習俗,據(jù)了解,錢幣保藏通常分為紙幣、金銀紀念幣和古錢幣三大類,而開國紀念幣一向是一大熱點。由于具有深厚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加上清末、民國戰(zhàn)亂連連等要素,一些較寶貴的銅幣種類存世量已稀少,價值也就不言而喻。
民國中期后幾年,各地軍閥逐步走向衰落,國民黨開始了統(tǒng)一幣制控制金融的進程。這一時期國民黨主要發(fā)行紙幣,銅元輔幣逐漸被鎳幣所代替。發(fā)行的銅元主要有黨徽布圖分幣等。解放前夕,貴州、綏遠還發(fā)行了地方銅元,但只是曇花一現(xiàn)。至此,銅元走完了其短暫的歷程,逐漸退出流通領(lǐng)域??v觀近幾年的藏品市場,各類珍奇異石不乏可陳,然而,對于那些本身就現(xiàn)存量極少,在市場上異軍突起的明清錢幣或者民國貨幣而言,則更容易受到藏品大咖們的注意和親睞。同時,隨著各地拍場古錢幣交易的次數(shù)愈加頻繁,且因它為大眾藏友們帶來的價值不菲,使得錢幣在各地拍場中所占據(jù)的地位越來越高。
近日天翼文化有幸征集到一枚雙旗幣:
此枚錢幣重10.57克,其正面圖案中央為兩面交叉的國旗,旗幟中間一顆菊花紋飾,上方為“湖南省造”4個字,下面為記值:當制錢二十文。背面圖案為稻穗組成的嘉禾紋,下邊并有英文標注”TWENTYCASH”。
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每一個歷史發(fā)展的階段都是我們國家成長的足跡,銀銅機制幣也正是這歷史銀河中組成的重要部分。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是銅元收藏研究中數(shù)量很大,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品類,甚至可以說是民國銅元的主體品種,其意義是非凡的。
就其特定的歷史時期也使它在錢幣史上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它不僅代表著近代中國的貨幣文化,反映了我國近代歷史、經(jīng)濟、金融的興衰和滄桑,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
錢幣作為古玩的一種,一直以來都是收藏家關(guān)注的熱點。此枚錢幣制作精美,圖案考究,文字清秀,內(nèi)容豐富,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