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銅幣,學名清代機制銅圓,各地鑄造比較統一。鑄造始于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止于1911年(宣統三年),流通時間較短。因其版面設計優雅,雕刻精良,且存世量極為稀少,大清銅幣光緒年戶部造當十被譽為中國近代制幣中的十大名譽品之一。
大清銅幣版式繁多,尤以當十者為最。多位清帝在位時發行過銅幣來作為流通貨幣,銅幣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使交易逐漸便利起來。而如今,大清銅幣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許多收藏家對大清銅幣愛不釋手,而收集多種多樣的銅幣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目標。
鑒于各省鑄行銅元毫無節制,清政府便著手整頓和統一幣制,試圖將鑄幣權收歸國有,加強控制。1905年10月,清政府在天津設立的戶部造幣總廠開始鑄造新式銅元“大清銅幣”,并頒布《整頓圜法章程十條》,其中規定:“銅元成色定為用九七紫銅,三厘白銅,原用聽錫一厘”;“重量定準當二十者重庫平四錢,當十者重庫平二錢,當五者重庫平一錢,當二者重庫平四分”;“統一制造大清銅幣,由戶部頒發祖模,均與總廠所鑄一律,惟于正面加鑄省名一字,以便查考。每次鑄出,均須呈送財政處戶部化驗,并由財政處戶部隨時遵派要員前往稽查”,“各省所鑄銅幣,應令該省所設官錢公估等局,酌量市面情形定價,隨發隨收,持之以信”;“各省所鑄銅幣, 不得大宗販運出生活上,若各省需用銅幣,可備價至總廠領取”。
其中戶部所鑄銅元正面中央無文字,各省所鑄銅元正面中央鑄一陰文單省名,也有個別為陽文以示區別。幣值分為當制錢二十文、十文、五文和二文四種。此階段新疆地區鑄行“宣統元寶”銅元,西藏地區曾鑄行“宣統寶藏”銅元,僅此兩例。雖然清政府處心積慮改革幣制,但未能有效遏制住全國大肆鑄造銅元的勢頭,各省局以利之所在都陽奉陰違,邊疆省份云南竟敢違背不準設新廠的詔令,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設局鑄行“云”字大清銅幣。“大清銅幣”當十銅圓共有十九個省局鑄造。除中央戶部鑄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鑄銅圓,皆在其正面中央鐫刻陰文或陽文省名簡稱。
近日天翼文化有幸征集到一枚大清銅幣:
錢面中央有“大清銅幣”四個漢字,內嵌一小字代表地名,上端是滿文“大清銅幣”字樣,兩側為年份。邊緣中間分別“戶部”二漢字,戶部所鑄銅元正面中央無文字,下端為“當制錢十文”。錢背中央為蟠龍,上端是“光緒年造”,下端英文“Tai-Ching Ti-Kuo Copper Coin”字樣(大清帝國銅幣)。
大清銅幣鑄造于1900年,1911年停止鑄造,鑄造流通時間盡管只有十余年,但其鼎盛時期全國共有十七省二十局開機鑄造銅圓。作為“十大名譽錢幣之一”,他的背面的紋路是一條刻畫的栩栩如生的神龍,鑄造工藝相當精美,云海襯托,看起來像是神龍在遨游天際。在我國,龍一直是人們心目中的神,是中華民族和文化的象征,對于中國人來說,與龍有關的東西都令人感到振奮和激動。大清銅錢的背后刻畫了一條神龍所以得到了收藏家的喜愛,另外,在民間傳說當中,它背面的這條龍可以給人帶來好運氣,趨吉避兇。此枚錢幣品相較好,古樸自然,不僅承載著歷史的興衰,還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