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路運動又稱鐵路風潮。1910年(宣統二年),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逼清政府訂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為了向四國銀行團借款用來鎮壓革命,在郵傳大臣盛宣懷的策動下,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四川修筑鐵路的股東,不僅來自紳士、商人、地主,還有農民,而且農民購買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頒布 “鐵路國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權,但沒有退還補償先前民間資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階層,尤其是廣大城鄉勞動人民的反對,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保路運動是辛亥革命的導火線,辛亥革命之后,作為人口大省的四川,派系林立,混戰不斷,四川軍閥就此出現。
四川銅幣,是這一時期四川省地方政權鑄造的貨幣。由于川省銀銅礦缺乏,加之辛亥革命以后軍閥割據,致使中央政府《幣制條例》關于銅幣之原料比例、銅幣面額的規定沒有嚴格遵守,四川銅幣發行量十分巨大,致使物價虛高、影響經濟發展。四川銅幣,自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開鑄,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法幣開始流通才逐漸退出流通領域。
四川銅幣是由四川銅元錢幣演變過來的,最早銅元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川督岑春煊始議鑄造銅元。光緒二十九年(1903)六月,建立四川銅元局,其規模不大,僅就原購鑄小制錢的廢機修整使用.廠房是機器局的壓銅廠和舊的銅錢廠,鑄料是機器局的槍彈廢殼邊渣和寶川局余銅,圯煉凈盡。按銅96%、鉛0.1%及其他的比例配鑄“當五”、“當十”銅元。所鑄銅元悉用紫銅,量較好。以致四川銅元成為全國銅元特點之一。
軍政府造四川銅幣是辛亥革命時期的產物。1911年12月發生“成都叛亂”,以尹昌衡、羅綸為正副都督的四川軍政府取代了建設僅12天的大漢四川軍政府。新的四川軍政府建設之初即面臨著需用日繁、度支日絀的財政困窘時勢。軍政府迅速接受了四川成都造幣廠,決議鑄造“四川銅幣”以應急。民國元年(1912年)4月,四川成都造幣廠奉四川軍政府之命,開模鑄造“四川銅幣”(也稱“漢”字銅元)。
近日天翼文化有幸征集到一枚四川銅幣;
其重19.9克,錢幣正面珠圈內書“四川銅幣”,圈外上書“軍政府造”,下書“當制錢壹百文”,背面珠圈內繪有篆書“漢”,圈外上書“中華民國二年”。筆跡明晰,保存完好,面值壹佰文的四川銅幣最為稀少,在市面上極其罕見,具有很高的保藏價值。
與孫像開國紀念幣和袁像銀元比起來,四川銅幣流通范圍較窄,發行量與存世量自然無法與前二者相比。由于這個原因,接觸四川銅幣的人比較少,研究者更少。但這并不表示四川銅幣的研究價值和市場價值不高,向來經濟規律和收藏首要以“物以稀為貴”定律為標準。作為特殊歷史時期、地方政權的特殊貨幣,軍政府貨幣具有軍用貨幣和民用貨幣的雙重職能,是歷史的產物,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價值,是歷史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