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健號圖熹,北京密云人。1990年畢業于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畢業于中國書法院研究生班;文化部藝術人才中心高研班導師;榮寶齋書法院特聘導師;河北美術學院特聘教授;首都優秀中青年文藝人才庫首批入選專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協會會員;中國國家畫院吳悅石工作室書畫家;北京密云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
書法家孫健:千帆過盡,天機自然
康有為論及書法曾言:“吾既不為時用,其他非所宜言。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因搜書論,略為引伸”,在其書論中有兩組對立的概念“碑學”和“帖學”以及“古學”和“今學”。這兩組概念看似內涵清晰明確而相互對立,實則并不盡然,古與今、碑與帖的內部均有很大差異,碑學所得以碑為主,帖學所得以帖為主,二者并非如此涇渭分明,專守各法。相較近世以一味的所謂“二王”正統筆法固步自封的當代書壇,時下頗似康有為所謂“后人取法二王僅成院體,雖欲稍變,其與幾何,豈能復追蹤古人哉”。反觀孫健先生深得康南海要領,以碑帖互參進行書法的研習,高屋建瓴,自然水到渠成。
對于孫健先生其藝,不少文章見解精到,本文自不多轉引贅述,希望能從其人生與自我的定位方面,來認識這位書法家的豐富性。
對于孫健先生我總覺得人為的為其建構起一個稱呼反而妨礙了我們去深入了解他、了解他的思想,而非僅僅去關注其書法形式。
近人多言及鄉土社會的瓦解和文人階層的消失,歸根結底是人的心境的改變。西方工業文明裹挾而來的不止工廠、商品,更多的是一種價值觀的嬗變。如同雅克·拉康所言“人的欲望即是他人的欲望”,太多人迷失在不屬于自己的境地中無法自拔而又渾然不自知。孫健先生早年下海經商,不過而立之年已成績斐然,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早已自不待言,然而孫健先生隨后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書法作為其人生的陪伴,這一選擇真實、澄澈,其中并無半點利害。一般人迫于實際生活的需要,將利害放在首位,自然無法站在超然的地位去看這豐富華嚴的藝術世界。孫健先生在這般生活的營求之外,當局者清,遵從內心的選擇,從實用世界中跳開方才發現書法本身的美,真正得嘗書法三昧。
孫健先生曾說“人認識自己比認識別人更重要”。人多是不愿去認識自我,而將目光放在周身之外,從他人的目光中看到自己,從他人的言語中了解自己,于是太多的“人”趨向于消散中的迷霧,“心語”讓位于“物語”,我們也很難再聽到任何思想的言說,僅有話語在空中回蕩。孫健先生其人其藝,皆透露著其思想的深度,孫健先生嘗言“讀書比寫字重要”,這也是我不愿僅稱其為書法家的一個原因,相較于這個名稱,我更愿意稱其為一位洞深世事的隱士、一位悠游山林的思想者,一位讀書人。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孫健先生所尋求的道是思想的深度,最終并反哺其藝。“三尺紙上,萬象交錯。天機自然,神驚鬼愕”,孫健先生在面對近代個性主義潮流、工具主義以及創作本體欲望的膨脹時而未偏離書法創作的自然本體觀,人藝和一,道行不二,將自身精神貫通于筆墨之上,最終能夠回歸到自然和主體詩性而圓融的平衡關系。孫健先生對于書法的體驗,從不僅僅是字的體驗,而是以人生書寫著筆墨,也用筆墨寄托著人生。其書法既是人生的自白,也是思想的結晶。這里既包含著自我主體與客觀世界的直接體驗,也有形式之外的象外之趣。
孫健先生對于書法的領悟來自對自我的發現和人生的領悟,觀其書,正是一場對精神的外現、對意義尋找的一次自證自悟的過程。
宏闊與飛揚
——孫健書畫小議
文 | 王登科
與其說傳統書法繪畫在當代呈式微趨勢的話,倒不如說是承載這種傳統的社會場域和人文環境發生變化的結果。其實,這對于歷史而言,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世風澆漓之后,人們再去回望傳統、追求傳統,在時空悠移的距離中,傳統的魅力則更加突顯,書法,作為一門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標志性藝術形式則更具有代表性。
傳統的書法與書法的傳統雖說大體指向的分別是書法的表象與精神,但在此我們可以概括地統稱為“傳統”。它是在千百年人文光輝的相互映照里所形成的一種相對恒定的審美體系,是相對于“污泥濁水”的一條浩瀚的文化清流。對于中國書法傳統而言,這“清流”至關重要,因為它是純正的血脈和“一以貫之”的源泉。
在當代“競賽工巧”的書法時尚和潮流中,仍然會有一些“隱逸”的書家在默默地堅守“傳統”。其實也未必是刻意地堅守什么,就是生活的態度使然,平實、自然的書寫,源自“清流”又見個性之發揚。在我看來,以隸書擅場的孫健便是這樣的一位。
孫健以隸書筑基,舉凡漢隸名品無不涉獵。尤于《禮器》《張遷》《鮮于璜》《西狹頌》等用功最勤。而且下級鄭簠、鄧石如、伊秉綬等清人風尚。他于隸書是取其宏闊,意在飛揚。漢人的莊嚴、樸質、峻逸給他的臨寫提供了極大的空間想象力。或許正是這種漢隸的質素,激發了他內心相似的精神內涵,于是乎,孫健找到了一種最能恰如其分表達自己的方式,這也恰恰是他對隸書一往情深的根由所在。
在漢人那里,隸書是“功用”的銘石之書。這也就決定了它的審美品質是先以實用為根基,其書寫與鐫刻者的審美與個性是偶作發揚。然而,當代書家大都將“銘石書”引為“寫生”對象,并將之“形式變化”以適應今天的美術視野與觀念。確實,在過多地賦予漢隸以視覺使命的同時,隸書的品質發生了變化。其實,何止是隸書,當代書法正在從各個方位瓦解傳統的“象牙之塔”。當然,這或許是歷史的必然,然而也恰恰是我們需要理性對待的一種文化現象。
從此而言,孫健的書法是屬于另外一種意義上的踽踽獨行。他沒有沾染時風與習氣,他的隸書是上溯自漢人的、一種葆有天然、古雅風格的祈尚,進而又從清人隸書中問得消息,平鋪直敘里偶作飛揚,恰到好處地將隸書的品質狀括而出。總而言之,這種源自于傳統和內心的書寫恰恰是當代所或缺的。首先,我說他是一種中道的書寫,不偏頗,入得了傳統的清流,且帶有一種理性的精神。與此同時,還能忠于自己的內心,并在“變化氣質”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所以說,好的藝術一定是“無古無今”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孫健的作品中得見其一斑。
孫健的隸書取法高古、昂揚大氣,無市俗炎鬧之態。一如其為人的莊嚴持重。用筆自在灑落,結體、隨行就勢,無忸怩、無作態,清新充滿。天趣自足。其行書用筆也常取隸勢,縱橫捭闔,奇逸峻爽之氣發乎毫楮間,其心襟、其局量可一望而知之矣。
孫建近年也從吳公悅石先生習畫。起步雖晚,但由于目標明確、方法得當,以及最重要的是由書入畫,路數的貼切,使得他能夠在幾年的時間里便深得大寫意繪畫之三昧。所作花鳥筆筆生發、氣象不凡,且能體味骨法用筆,舉凡穿枝添葉、經營布白,皆能暗合道妙,并贏得了畫壇同道的廣泛贊譽。
當然,正如前人所謂的“翰墨因緣舊,煙云供養宜”。這“因緣”還要靠時光的“煙云”去供養。好在孫健尚值壯年,期待他以自己的天資和勤勉、以及敏感的藝術感覺和人文修養,開拓出屬于自己的一片藝術天地。
匆匆贅述,并與孫健及廣大同道互勉。
2018.3.19于琉璃廠
部分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