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日報報道,2016年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啟動以來,互聯網金融行業增量風險有所下降,存量風險業務有序化解,風險案件高發頻發勢頭得到一定程度遏制,監管自律市場協調配合的行業治理機制不斷完善,行業規范發展態勢逐步顯現。不過,整治任務依然艱巨,下一步,監管部門將推進長效監管機制建設。
目前,廣東省P2P網貸行業風險高發、頻發勢頭得以初步遏制,在運營機構數逐步下降,存量風險逐步釋放,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說。在P2P網貸方面,浙江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做實合規檢查,以合規檢查促“三降”落實、良性退出、合規經營和風險出清。按照國家部署要求,加強風險有效管控,穩妥處置存量風險,引導轄內機構有序退出或轉型,切實防范處置風險的風險,提高投資者資金兌付比例。
互聯網金融在一定程度改善了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是踐行普惠金融的重要載體。因此,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不能“一竿子”打死,而是要建立長期有效的監管機制,從根本改善導致網貸行業出現風險的因素。
捷越聯合副總裁段建明也表示,我國14億人口其中大約有8.5億有經濟活動和金融需求,但金融資源是基于風險定價,在不同的人群中進行差異化配置的,傳統金融門檻相對較高,長尾人群無法獲得傳統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服務,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則降低了用戶獲得金融服務的成本。它是傳統金融的有益補充,讓更多長尾人群感受到普惠金融的魅力。行業經歷過跑馬圈地、幾何增長的發展階段,到了行業去偽存真階段,行業逐漸趨于理性,行業的整體風險水平也大幅下降,監管長效機制的建立則將更有利于行業朝著穩健、安全的方向發展。
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從近年專項整治實踐來看,有幾點啟示:一是從事金融必須要有高門檻強監管,尤其是面向不特定對象的金融活動,必須要嚴格準入、嚴格監管;二是嚴格區分金融創新與金融詐騙,嚴防以金融創新名義行金融詐騙之實;三是金融創新要與金融監管能力相匹配,避免出現監管盲區;四是強化投資者教育,打破剛性兌付任重道遠,要不斷向投資者揭示風險、強化風險自擔意識。
良好的互聯網金融生態,離不開金融消費者素養的提升。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認為,當前,互聯網金融行業合格投資者機制尚未健全,廣大投資人風險意識、契約意識尤其是風險自擔意識薄弱,剛性兌付依然較強。
捷越聯合副總裁段建明認為,金融消費者素養的提升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內容,是整個金融市場不可或缺的一環。其中投資者教育是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長效機制的基石,更是資本市場穩健發展的重要保障,相關部門或將在投資者教育上加大扶持力度。
因此,需要強化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和教育,包括引導投資者認清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本質、形成良好的投資和信貸習慣。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投資者必須提高警惕,切實增強風險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