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在數字化進程上按下加速鍵,與如火如荼的信創產業實現合流。如今,已呈現一個明顯的趨勢:信創產品正逐步向中小金融機構滲透。
這種趨勢背后不僅僅是黨政機關、大型金融機構成功經驗的簡單復刻。中小金融機構開始鋪展信創產品,則是看到了另一項機遇:信創產品將讓自身“數據基座”脫胎換骨。
商業銀行為何天然親和信創產品?
最近三年,疫情加速了生活、辦公全面向線上轉移,這無形中加速了產業數字化的進程,其中關系到國民經濟命脈的金融業更是在數字化上按下加速鍵。無論在金融業的哪個細分領域,新的業態、新的服務模式、新的產品,都體現出強烈的“線下轉線上”趨勢。
這股浪潮也與如火如荼的信創產業實現合流。在國內,黨政、金融領域最先跟上信創步伐,黨政信創在2014年、2018年至2019年、2020年經過三輪試點期后,進入常規化階段;金融領域緊隨其后,也已完成兩輪試點期,如今呈現一個明顯的趨勢:開始向中小型金融機構滲透。
中國人民銀行印發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指出:“要以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強化金融科技審慎監管為主線,將數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務全流程,將數字思維貫穿業務運營全鏈條”。
不難看出,金融機構將迎來全面推進“產品數字化轉型”和“運營數字化轉型”的新階段。2020年11月底,中國人民銀行領導的中國金融電子化公司牽頭組建了金融信創生態實驗室,此舉標志著金融信創正式展開適配驗證和生態建設。金融業數字化全面、大規模擁抱信創已然是不爭的事實,往后3年金融科技會在信創賦能下長足發展。
金融信創始于銀行,而國有大行又是銀行信創的領頭羊。《2021中國信創產業應用落地研究報告及供應商60強》報告顯示,國有大型銀行和區域性商業銀行在推進信創賦能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也存在差異性發展:國有大型銀行起步較早,信創產業也同步處于試點期;商業銀行具有后發優勢,可直接承接成熟經驗。另外一點,國有大中型銀行體量龐大,在迭代過程中多選擇“以新代老”,而區域性商業銀行則更側重于“重新建新”。無論從時機還是從需求上分析,商業銀行都對信創產品具備更高的接受度。
商業銀行與信創產品能夠實現“合作愉快”已是勢在必行,問題的核心在于“商業銀行如何選擇、應用信創產品,打造新的數據基座”。
商業銀行依賴信創產品的基礎:訴求指向底層統合
大型國有銀行的經驗,有很大一部分可以直接應用于商業銀行數據基座建設。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信創產業繼黨政之后落地金融產業,與信創本身的發展進程、商業銀行的數字化特點都有密切關系。
從信創角度而言,處在試點期時,產業一度爆發過“過熱”亂像。產品標準混亂、無法融入生態或無法形成生態閉環、套殼炒作、售后服務無保障等亂像普遍存在。信創試點期形成了從技術評價、團隊規模、項目管理等多個維度全面評價信創企業的標準,信創產業也成功進入推廣期。
從商業銀行的數字化特點而言,商業銀行數字化的特征是多場景、側重業務、側重于人與虛擬產品交互,基礎設施對于業務的作用是支撐而不是直接參與生產,穩定安全是最大的訴求。如數據底座提供了盡可能多的基礎設施統籌納管,以保障數字化產品、服務的平穩運作,商業銀行業就具備了全面數字化的條件,實現快速擴張。所以商業銀行數字化,最大的難點在于整個數據底座的重構。
商業銀行的核心需求已經明晰:必須直面IT底層架構的顛覆革新,建設新一代核心系統,使IT系統適應數字化業務的增長。而信創產業也已經開始向著生態協同發展,重視數據基座和底層統合,可以滿足時下商業銀行的要求。
目前商業銀行擁抱新一代核心系統內驅力主要出于三類需求:業務需求、管理需求、技術需求。
在業務層面:業務差異化變革與拓展驅動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商業銀行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零售銀行、新一代分布式系統、智能運維等多維度數字化生態建設,緊跟時代變化創新數智經營模式,推進著金融科技數字化快車道的變革速度。
在管理層面:核心系統需穩定安全,高響應,具有可管理性與易維護性。商業銀行的金融特性和數字化運營方式,決定了它對于業務系統和支撐業務系統的IT基礎架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極為苛刻,響應時間甚至以毫秒、微秒計算。
在技術層面:局部數字化迭代造就了大量金融科技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缺口,需要高可用性、低人才依賴性的替代方案。不斷推陳出新的技術和應用,以及基于專業化細分帶來的實際場景鴻溝,給金融科技數字化迭代帶來很大挑戰。
這些訴求最終指向:信創產品對底層IT資源的高度的統合和調配能力。出于業務的差異化,各商業銀行或許對核心系統存在高度的定制需求;萬變不離其宗,這些需求都可以借助對基礎設施的洞察與調配能力完成,這也是信創此時得以在商業銀行領域開花結果的核心。
監控易幾大優勢滿足商業銀行“硬需求”
商業銀行的發展歷程,也是我國銀行科技的一個縮影。從最初的聯網聯機到全國大集中,再到2008年開始的瘦核心,以至2015年分布式微服務,再到接踵而至的金融信創,以及隨之疊加的“數字化”之路,商業銀行的“數智化”之路在時代潮流裹挾下、于紛繁迭代中蜂擁而至。
銀行運維,基于其技術先進性和高穩定性要求,向來是IT運維諸多行業應用中的風向標。這里需要重點提到的是IT基礎架構運維。不同于IT運維的另外兩個運維對象——桌面運維和應用系統運維,IT基礎架構運維是對 IT 基礎設施以及應用軟件等對象進行實時監控管理并對故障預警告警,為監測對象保持最佳運行狀態提供保障。
目前市場上的IT運維管理產品(ITOM)主要分為監控、管理和自動化三種類型。監控類包含基礎設施監控、應用性能管理(APM)、網絡性能管理(NPM)、大型機性能監控。國內信創運維領域知名的智能運維廠商美信時代,其推出的監控易智能運維管理系統,主要功能包括統一監控、設備運維、網絡管理、數據中心運維、機房動環監控、資產管理等,能夠及時采集IT基礎設施、動環及智能物聯網的數據性能,實時監測,發現故障智能告警,精準定位故障位置。
美信時代創立于2007年,十五年來默守耕耘IT智能運維及數據可觀測性領域,是業界知名的數據采集與運維洞察解決方案提供商。美信時代先后獲得真格基金、達內的天使投資,以及云智慧、天旦的戰略投資,陸續推出監控易智能運維管理平臺、服務魔方SAAS平臺、BigRiver四合一超融合時序數據庫等自研產品,積極融入信創國產化生態建設,獲得眾多行業客戶認可。
經過多年的商業化實踐,監控易已經在商業銀行領域充分實現了商業落地。從成功經驗來看,商業銀行在內驅力作用下,普遍仍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首先是復雜的基礎設施。金融領域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沒有停止過信息化探索,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基礎設施基本被“wintel聯盟”壟斷,在知識產權、衍生服務等領域受制于西方已久。在體量上,商業銀行的設施替代任務不及大型國有銀行繁重,但國產替代非一日之功,期間的過渡期,大量不同范式、不同協議的基礎設施并存是常態。
數字化轉型帶動基礎設施建設呈指數型增長,設施種類廣、型號雜、協議多且跨平臺,各個廠家都有各自的運維工具。這使得運維數據各自孤立、形成數據壁壘,對排障定位造成重大阻礙。
監控易充分考慮了技術自主和底層兼容兩個要素的平衡,采用多管控模式監控、多渠道數據采集等方式,實現對上百家廠商的服務器、網絡設備、數據庫、存儲、中間件、虛擬化、Web業務、WebServer、防火墻、服務器硬件配件、日志、應用系統等的深入監控,并可按廠商及設備類型進行標簽分類管理,對信創硬件落地提供了大力支持。
監控易內置2000+開箱即用的資源模型、220000+監控指標,基于標準協議對老舊設備、動環設施、IoT設施進行統一建模、指標采集和告警管理,同時能夠對接其他系統的數據。通過設施配置信息的采集和指標數據的聯動分析,快速實現資源統一管理、運行狀態實時監控以及故障精準快速定位,為種類各異的基礎設施監控管理提供強有力的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
其次是龐大復雜網絡的管理。龐雜的基礎設施,構建了繁雜網絡的終端神經或神經元,而連接這些散點的,即是網絡架構中的枝干和葉脈,這些元素共同構建密織了一張張網絡。商業銀行在擴張過程中,基礎設施呈現基礎數量大、高度離散分布的特點,這也讓網絡的穩定至關重要。面對龐大的網絡,人工巡查的方式早已不再適用,而不同時期打補丁式上線的各種網絡管理工具,面臨著登錄界面頻繁切換、數據相互隔離、分析報告無法復用等問題。
監控易網絡管理模塊,支持網絡拓撲管理、流量管理、專線管理、IP地址管理、配置管理、無線管理,實時追蹤網絡資源狀態變化,方便運維人員直觀查看整網資源,可以有效應對網絡管理工具孤立、割裂的問題,統一進行網絡管理。
流量管理支持流量異常監測、WAN流量監測、實時預警,幫助運維人員分析流量、優化網絡。配置管理可對交換機、路由器、防火墻等網絡設備的配置進行統一集中管理。網絡拓撲可自動發現網絡拓撲結構,支持對全網設備和連接定時輪詢和狀態刷新,監測鏈路,實時展現設備的組網情況和運行狀態。
安徽省農行三級網扁平化改造項目中,采用了監控易智能運維管理解決方案,收獲了很好的運維效果和價值。基于監控易系統,安徽省農行拓撲圖實現對全網鏈路的直觀管理;實時監控網絡配置和變更;自動巡檢;故障快速定位;定向告警;全面監控業務系統及相關設備;專線對接數據互通;3000多條鏈路統一監控。
再次是商業銀行爆發的分布式、高并發網絡面臨的高性能挑戰。
無論是傳統的以柜面業務和ATM機、POS機為主的線下交易,還是以互聯網等開放式網絡環境為主的網上銀行交易,都面臨海量數據信息的高并發挑戰。首當其沖的,是需要確保支撐這些業務系統的IT基礎設施穩健運行。
面對大規模海量設備監控的挑戰,監控易推出了獨有的多TS分布式管理架構,構建“云邊端一體化”運維,通過架構的核心——中央控制臺進行協調、管理、分配眾多的任務管理器和實時數據庫,調動云管理中的各項功能模塊,實現調度一體化、資源一體化,進行一體化多TS管轄,對單個TS實現動態負載調配,完美交出一份大規模海量設備一體化監控運維的答卷。
監控易的客戶案例中,管理設備量最多的一家單位納管監控量級已達13萬臺,也有不少單位用戶管理設備對象為4-5萬臺。監控和管理的設備量巨大,對任何一套運維系統的穩定性和運行效率都是很大的挑戰。監控易具有高可用性,支持負載均衡、雙機熱備、響應秒級,不會出現卡頓、延遲等問題,可以保障系統的長期穩定運行。
商業銀行網絡大規模擴展后,都會有一些定制化的需求。監控易產品采用模塊化開發,提供南向北向接口,可以與第三方系統相互集成。監控易所有組件,從Webserver到數據庫及中間件等均為自主研發,底層采用C++,是一個高性能的運維平臺,且與國內信創產業上下游廠商進行了深度國產化適配,已有不少信創環境落地實踐案例。
除了上述核心功能,監控易還支持數據中心管理,提供跨區域多機房管理、機柜管理、容量管理、3D機房管理,具備憑證式管理、專線管理、多級資源組管理、可視化管理等特性功能。同時,可對故障多端定向告警,指定責任人,設置告警策略和告警級別,并自動過濾重復告警,提高故障排查效率。監控易銀行運維案例中,接收告警的人員不止是運維工程師、運維經理,還包括部分CTO和CIO,告警的精準性受到客戶認可。
大規模監控,帶來海量運維數據源,使得運維數據的分析成為了可能。基于全面掌控的數字化運營狀態,可以幫助商業銀行管理人員清晰直觀地了解業務運營與 IT 運維中的有效信息,實現業務運營與 IT 運維的有效協同,提升資產管理與監控管理的效率。
這些“基本功”打扎實,商業銀行的核心系統就實現了質的飛躍,可以大力部署前端的業務應用,而不會造成后端運維壓力指數上升。正是這樣的“硬指標”的滿足,可實現商業銀行為構建“信創生態”進行大規模平替。
信創大火燒到商業銀行,是大量場景對核心系統的倒逼升級的必然。商業銀行后端與前端的交互更為直接,同時也對底層架構要求更高。這種變化透出信創產業發展的進步足跡,也是場景化賦能產業革新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