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iBUILDING美的樓宇數字化平臺的基礎上推出了iBUILDING數字孿生平臺。隨著"元宇宙"這樣一個科幻概念火熱 ,更是把數字空間和現實世界融合的想法提上了日程。"巨硬"(微軟)正推出元宇宙應用的框架,并將數字孿生作為其基礎。
于是數字孿生這個概念,開始風靡業界,火出圈了。既然又提到了了數字孿生,那么何為數字孿生呢?
"數字孿生"簡單地講,是指在信息化平臺中建造一個與現實世界中物體、場景等方方面面完全一致的"數字克隆體",通過物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VR、AR、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支持,把數字克隆體與現實實體 -- 對映、連接、交互,最終達到通過虛擬世界,認知、分析、管理和操控現實的目的。
本體的實時狀態,還有外界環境條件,都會復現到"孿生體"身上,除了視覺上的享受,它的出現還帶來了多維度的價值。
加速智慧建筑落地
借助數字孿生中的物聯網、大數據、AI等技術整合樓宇現有數據資源,為樓宇的基礎設施、安全檢測、空間環境等指標提供可視化管理,同時整合樓宇硬件設備如照明、空調、電梯等設施設備的信息、位置、狀態,調整運行模式,使得樓宇具有環境安全、體驗升級、管理智能、運營高效等特點。
比如運維小伙伴則可以更方便的監管能耗、設備,并分析運行流程落實情況,根據反饋結果合理調整;住宅建筑中的人們可以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對自己所處環境擁有更多的控制權,比如定時開拉窗簾、下班回家自動打開空調;醫療建筑中的數字孿生可以協助醫院方合理分流,避免人員大量擁擠,優化醫患就醫體驗等等。帶來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建筑。
帶動建筑以及相關產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制造業轉型成為了世界各國競爭的主要焦點。但是,制造業企業光靠政策和措施是萬萬不夠的,從技術上實現轉型升級才是王道,既然要想轉型升級,智能制造很關鍵。數字孿生技術作為驅動智能制造發展的關鍵技術之一,符合轉型的技術要求。
數字孿生通過傳感器,將仿真與現實世界在產品中相結合,構建數字仿真模型。通過這個模型來進行診斷和加工,再依托網絡,將仿真產品有序地連接起來,從不同維度(如產能、能耗、質量等)進行精準預測分析,最終實現對產品質量的嚴格把控,從而達到降本增效的目標。
據統計,我國建筑能耗約占全國總能耗的28%,在我國每年新建的20億平方米建筑中,其中99%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建筑中,僅有4%采取了節能措施。大型公共建筑不但能耗密度高,而且能源浪費非常嚴重,具有巨大的節能空間。
數字孿生技術通過數據映射建模,搭建與真實世界完全鏡像的3D場景,并將水電氣這樣抽象的數據可視化展現,實現集中管理分析。通過對歷史記錄查看,管理小伙伴可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實現高效、綠色的目標。
當前由于缺乏數據接入,且數據安全無法保證,數字孿生的平臺在使用上帶來了諸多不便。
特別是iBUILDING美的樓宇數字化平臺的數據平臺和算法平臺為其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支持和算力保障,使得依托iBUILDING打造的數字化平臺產品場景渲染更加仿真,數據更加準確及時,數據管理決策更加精準可靠,真正實現了智慧建筑的可視可管可控。
此外,iBUILDING數字孿生平臺還包含了豐富的動態效果,從整個虛擬空間進行數據映射,告別冷冰冰的抽象數字,讓監管更直觀,體驗感更好。
分離可視化引擎
這項技術為數字孿生的落地提供了支持,而且支持好幾種渲染引擎,借助web端渲染和次世代引擎,制作出的畫面視覺效果直接拉滿。
低代碼平臺和SmartBuilder智能資產平臺
Smart Builder智能資產平臺 通過統一的數據模型、參照化城市框架生成技術,能適配市面上絕大部分的資產平臺,減少場景搭建時間;低代碼則是采用IOT技術降低使用門檻,小白們都能快速上手,輕松玩轉創造平臺、數據與渲染分析、多維度3D、一鍵預覽以及發布功能。
SmartServer云渲染平臺
在此之前,數字孿生項目受項目大小和包裝大小的限制,不能很好的展開。但是通過Smart Server 云渲染平臺,就可以實現自動部署和升級、私有化部署、多項目管理和項目小包更新,項目版本還可以遠程自動更新,實現快速升級。
數字孿生在智慧建筑
相比傳統的數字化管理方式,數字孿生可以實現物理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全面感知、精準映射、智能推演。將數字孿生與其他技術結合,iBUILDING實現了可視化管理全新體驗、全周期閉環管理、仿真預警和優化。
在上海同濟醫院,iBUILDING運維指揮中心采用高精度渲染技術、潔凈醫院視覺風格,可以通過樓層拆分查看每個病區的實時情況,通過傳感器準確定位自主移動機器人、氣動物流的位置,同時3D熱力圖還可直觀反映病區人員密度,通過數據指揮中心和數據駕駛艙可以有效地提升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
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賦予了數字孿生新的意義,數字孿生將在越來越多的行業領域及應用場景發揮重要價值。
iBUILDING美的樓宇數字化平臺以數字孿生技術為重要抓手,將與其他前沿技術創新結合,正在把建筑變成有溫度、可感知、會思考的生命體,不斷走進智慧園區、智慧工廠、智慧醫院等領域,打造開放互聯的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