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第五屆「吳曉波年終秀」在廈門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辦,主題為「來海邊,拾起信心」。
場景實驗室創始人吳聲作為特邀演講嘉賓,帶來主題為《新消費主義:隱喻與狂歡》的演講。吳聲指出,新消費主義有三個認知:解釋、質量和寄托,并提出新中產消費的六個趨勢。
本文為《吳聲造物》對演講精華的梳理,有刪改。
今天在這里,談論對于2019的回顧和2020的展望,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要講「新消費」。其實太陽底下并無新鮮事,如果說新消費,我很愿意借用廈門詩人舒婷38年前《神女峰》的句子: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這首詩刊在1982年第一期《綠洲》。今天如果說起「綠洲」這個詞,大部分人應該會想起新浪微博在2019年推出的社交產品。而你也可以理解,舒婷這句詩的「隱喻」,是說今天的消費是一種對個體差異的尊重,我們需要的是情感的厚積薄發和真性情。
今天演講標題中的「隱喻」,源自我喜歡的一位社會學家鮑德里亞,出版于1958年的《消費社會》。書里寫人們對物的消費,實質上是消費物所承載的符號意義。但是我們要講的「新消費主義的隱喻與狂歡」,它又意味著什么?
我們不妨從今年4月,一個全世界矚目的事件說起。12月最新一期《Science》雜志,總結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時,把封面「鎖定」給了早在4月的「黑洞的發現」。彼時天文學家們,史無前例地讓全世界的天文臺協作起來,組成一架星球般龐大的「望遠鏡」,一窺黑洞的身影。新消費的「隱喻」就是這樣:協作、史無前例、見所未見。
這不是在談產業互聯網的協作,或者社會化的協同。“萬物靜默如謎”,在沉默中能找到內心的豐盛,而非所有消費都是關于「物」的豐盛和豐饒——我們正進入史無前例的時代,因為剛剛才開始理解,手機作為「器官」如何重新定義一個人的時間。
時間還在,但是正如「抖音15秒,人間2小時」,你在玩快手、逛淘寶、刷抖音的時候,進入了新的「時間相對論」,甚至可以認為失去了時間的詩意。
這樣的「見所未見」又何嘗不是新的考驗:如果消費是時代的鏡子,要怎么理解昨日世界的碎片被收納,又如何形成新的鏡像——不自拍,不發朋友圈,便沒有辦法定義自我身份。從這個意義上講,消費即自我,在社交網絡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一如今天在談論所謂「鏡像」的背后,其實是因為已經無法去理解誰是真正的「現實」,誰又是真正的「虛擬」。
「防彈少年團」在韓國年度娛樂人物的評選中,敗給了一個說話嘶啞、年齡只有10歲、經常以「大叔萌」定義的虛擬企鵝——pengsoo。「防彈少年團」輸了,背后是這個時代發生的變化,看得見的消費景觀,在定義看不見的內在崛起。總有一個非常緩慢的東西,在重新定義我們的思考與身份辨別,也在重新定義消費的鏡像。
鮑德里亞的書是60年前寫的,舒婷那首詩是近40年前寫的,但是要重新看待這個非常重要的新時代。就像X光透視身體,數據也正在透視靈魂。你似乎欣然接受一切便捷性服務,心安理得,若無其事,然而又惴惴不安。因為很難理解,什么是這個時代更加真實的宿命,它到底要指向何方?而這一切,其實是要一種新的認知來做判斷。
01新消費主義的三個認知
借今年的「吳曉波年終秀」,我想把最新的三個思考,向大家做一個簡單報告。新消費主義的認知,可以從解釋、質量和寄托三個關鍵詞透視。
「解釋」,一切都是解釋,一切都是批注,一切都在詮釋。就像12月剛開業便火爆的SKP-S,是憑借何種魔力,讓人理解體驗式和沉浸式的零售。其實,它一開始就在傳統意義的商業地產中,上演著「絕境兇地完成絕地逢生」。
就像理解今天的消費,本質上不再是當下「所見即所得」,而更在于牢牢植入你的腦海。所以無論在小紅書上「種草」和「拔草」,還是在快手、拼多多、淘寶直播消費,抑或是像SKP-S這樣,用體驗型零售重新定義新的奢侈品購買,乃至整個空間商業游戲規則。它們都是在表明:品牌的可解釋是解構時代的參與式共建。
每個人在若有若無、有意無意間,成為這一輪「狂歡」的構建者、參與者。似乎隱喻這一代人,在不斷被加速的數據化中,生成著當下的自我安慰。
「質量」——不得不說我們更加看重「質量」,是商品的品質,是「更好」,也有人認為是剛才曉波老師說的「顏價比」,當然還包括性價比。還有人認為下沉市場的亮點,還會在2020表現出「質量」層面的勃勃生機。
然而今天值得強調的「質量」,可能有所不同,是「互動的質量」,是「過目難忘」。為什么這么多類似LITTLE B的「美妝集合店」,在重新定義美妝零售的新場景?為什么酒店越來越表現為分布式場景,而不再是是宏大豪邁的奢侈?昨天晚上去了廈門一家酒店「七尚」,它的的潺潺流水,似乎在提醒我酒店本身不重要,而是「居住」才能夠形成在地性的探索能力。可以說,任何場景里如果不能形成互動,幾乎就意味著錯過了什么。
在這里,我把心靈「寄托」給各位,一起共建此時此刻的內容。這是要講的第三個關鍵詞「寄托」,它是解決方案,更是意義所及。
以消費找尋意義,此心安處,便是吾鄉。有人說「王安石」都在玩滑板,因為那是Vans的中文諧音。今天的溝通,不僅僅是剛才曉波老師講的「信號」,還是一種「暗號」。只有「暗號」,才代表一個人的圈層歸屬和價值意義。
對于盲盒,我記得2017年評選POPMART為年度零售新物種時,很多人不以為意。但是現在,我們都看到那種對于未知的驚喜感,恰是每個人最珍惜和在意的。「陳情令國風音樂演唱會」200萬人搶票,很多人沒能進場,但是他們覺得,「我來了,我在這里,我心安」。
我們無法期待消費穿越周期,無論能否做到剛剛管清友老師所提到的,南渡北歸或者西進東出,但也許有機會看到數字化生活方式能夠被信任。我們信任且不得不信任,這才能理解,為何幾乎所有互聯網巨頭都要重新審視,「如何讓冷冰冰的數據形成新的情感聯系」。
02新中產六大新消費趨勢
基于這種重構過程,一起看看2020新中產六大新消費趨勢,識于微時,卻和每個人都有關系。分別是:數字單身、小興趣、美術館時代、輕量感日常、新智能美學、IP可持續。
「數字單身」是在新的基礎設施里重新感受到的「小確幸」。無論完美日記這樣的新品類品牌,三頓半這樣基于速溶咖啡的2.0升級,還是小鵬汽車的智能交互,都在告訴我們:不僅一個人要「好好過」,還要善用這個時代的基礎設施,更有效率,更有信用,更能夠成為彼此的社交貨幣。
「小興趣」。今天的消費,本質上是消費認知、知識和專業。一個1800美元買的潮鞋,在二手社區能以12萬人民幣賣掉,這不是「玩物喪志」而是「玩物立志」。找到自己的知識,定義自己的專業,在每個最小的興趣里找尋人生。實現財富自由,進而實現思想自由,表達自由。
「美術館時代」。我們正進入空間商業的「美術館時代」,本質上不是空間,而是內容。無論是KK館還是小小動物元,隱喻著每個渠道都正在藝術化,每個空間都正在內容化。
「輕量感日常」。這個時代無糖主義盛行,輕食才是主食,輕量感變得很重要。從小仙燉到谷小酒、從蔡嘉到卡士酸奶,從天貓爆款到朋友圈刷屏的品牌,它們是口味么?它們是定價么?他們是顏價比和性價比么?它們是新的品類,新的主張,新的生活方式,是與自我相聯系的新審美。
「新智能美學」。像ThinkBook、科大訊飛智能辦公本、HUAWEI X Gentle Monster Eyewear、貓王潮無線ONE……我們一次次去理解,原來設計與智能的平行世界,在這個時代必須要相互遇見。
「 IP可持續」——酷才會持久。大白兔如何「老樹發新芽」?小米如何從一個品牌成為一個IP?太平鳥和紅旗如何一次次擅用跨界?而還有更多的可持續,關于環保生態的友好性,關于材料能否被聰明、智慧地運用。
前不久我看了一個展,是陳丹青的「退步1968 -2019」。看完以后,我寫了這樣一句話:「新消費主義指向精神富有,但科技進步讓我們可以退步。」各位,我們需要「退一步」。重要的事情只能通過非常緩慢的過程來實現,這是卡爾維諾的忠告。
如果數字化剛剛開始,那么不要著急。我們慢慢來,建設新的秩序,構建新的倫理。我們需要去理解曾經的愛和樸素,定義今天的消費早已告別了昨日世界。我們要看到希望,去理解,在充滿希望的2020,將怎樣「拾起信心」。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