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比亞迪對外發布了 2022 年第三季度財報。根據財報顯示,比亞迪第三季度營收 1170.81 億元,同比增長 115.5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 57.16 億元,同比增長 350.2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 53.35 億元,同比增長 930.48%。
今年前三季度,比亞迪實現營收 2676.88 億元,同比增長 84.37%;凈利潤為 93.11 億元,同比增長 281.13%。另外,比亞迪前三季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 910.37 億元,增幅高達 185.62%。
如此亮眼的財報數據,主要歸功于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的暴增,不但營收數據大幅增加,同時第三季度的凈利潤也創造了有史以來單季新高。但同時更值得關注的一個數據是,比亞迪在第三季度的單車利潤也實現了猛增。
根據比亞迪第三季度的銷量數據 53.88 萬輛,再結合凈利潤 57.16 億元扣除比亞迪電子的 6.03 億元,粗略計算單車利潤在 9000 多元,已接近萬元大關。據了解,比亞迪去年上半年的單車利潤僅為 800 多元。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單車利潤增長到 2300 元左右,第二季度單車利潤在 7300 元左右,而到了第三季度已經接近萬元水平,比亞迪的單車利潤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實現了大幅提高。
高端化 + 規模效應顯現 比亞迪單車利潤大增
銷量增長所帶來的規模效應是比亞迪利潤快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從銷售數據上來看,從今年 3 月份開始,比亞迪的銷量就連續 4 個月突破 10 萬輛,7 月份達到了 16 萬輛,8 月份為 17.4 萬輛,9 月份更是突破了 20 萬輛,達到了 20.13 萬輛。而今年前 9 個月的累計銷量已經突破了 100 萬輛,達到 117.53 萬輛,同比增長 249.6%,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了 9.9%。
規模化效應使得生產成本大幅下降,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產量的增加,會分攤生產的固定成本,平均到每臺車上的固定成本就會降低。其次,隨著產量的增加,原材料的采購也會拿到更低的價格,原材料節約的成本自然會增加利潤水平。另外隨著大規模的生產,工廠的技術也會得到改進,單位時間的產量更高,從而使得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也會下降,這樣分攤到單車的成本就會降低。
另外,比亞迪的平臺化也初見成效。比如 e 平臺 3.0 目前已初步實現了高度平臺化,在該平臺下的車型有大量零部件可以實現共用。目前在比亞迪銷量榜單前列的海豚、元 PLUS、海豹均采用這個 3.0 平臺,而明年也將會有更多的車型升級到這個平臺。
此外,比亞迪也是目前新能源車市場中幾乎唯一一家掌握全產業鏈的車企。電動車最主要的三大件:電池、電控、電機比亞迪都可以實現完全自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御外界的風險。同時比亞迪在整個供應鏈中也掌握著很大的話語權,再加上今年以來節節攀升的銷量,相信在原材料的采購中可以拿到比其它企業更低的價格,有效緩解了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盈利壓力。
除了這些因素之外,比亞迪今年也在主動尋求更高的利潤,推出了多款高價車型。此前比亞迪主銷車型價格基本維持在 10 到 20 萬元價格區間,而今年推出的幾款高端車型價格則在 20-30 萬元區間,例如今年新推出的比亞迪海豹價格在 21 萬-28 萬元左右;漢創世版價格區間為 26.9 萬-28.8 萬元,漢千山翠版的價格則達到了 32.9 萬元;唐 EV 和 DP-p 的價格也基本在 28-33 萬元左右,其中這些車型的訂單當中又主要以中高端車型為主,而車價越高相對來說利潤也會更高。
除了比亞迪品牌之外,騰勢品牌的售價已經上探到 40 萬元左右。而根據消息稱,比亞迪還將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推出全新高端品牌,其首款越野車型起步價將超過百萬元。
在海外市場,比亞迪也積極探索。數據顯示,今年 9 月份比亞迪在海外銷售新能源乘用車合計 7736 輛,環比增長 50%。而在今年 10 月份,比亞迪也在歐洲推出了 ATTO 3(國內為元 PLUS)、漢、唐、SEAL(國內為海豹)等車型。其中 ATTO 3 的售價為 3.8 萬歐元,約合人民幣 27 萬元;漢和唐在歐洲的預售價為 7.2 萬歐元,約合人民幣 52 萬元。而國內元 PLUS 的價格為 13 到 16 萬元左右,漢和唐的價格大概在 26-32 萬元左右,可見國外車型的售價相比國內高出了近一倍,如此高的溢價也能讓比亞迪大賺一筆。
據媒體報道稱,比亞迪的一家關聯公司將訂造 8 艘可裝載 7700 輛汽車的滾裝船,以便更好的將汽車出口海外,可見比亞迪已經決心將市場拓展至全球范圍,與國外一線廠商競爭。
特斯拉賣 1 輛等于比亞迪賣 7 輛 溢價能力仍有差距
比亞迪單車利潤的快速增長讓我們看到了國產汽車品牌的成長,但是與競爭對手的差距也不容忽視。根據特斯拉 2022 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凈利潤為 32.92 億美元,汽車銷量為 34.38 萬輛,粗略估算特斯拉單車利潤達到了 9575 美元,約合人民幣 6.9 萬元,兩者之間的差距顯而易見。
特斯拉單車利潤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是特斯拉車型比較單一,并且大量零部件可以共用,在如此大銷量的前提下,其規模效應更加明顯;其二是特斯拉在業內是出了名的成本殺手,會在所有看得見的或者是看不見的地方下手消減成本,比如特斯拉使用純視覺的自動駕駛方案,用攝像頭完全取代所有的車載雷達,而一個攝像頭的車本僅為 100 塊錢左右,而一個毫米波雷達的成本為 1500 元~2000 元左右,激光雷達則要到 6000 元~7000 元左右;第三是特斯拉的售價要明顯高于比亞迪,同時品牌認可度也更高,特斯拉的產品溢價能力要明顯強于比亞迪。
結語
高性價比一直是國產汽車品牌最大的優勢之一,那么比亞迪單車利潤越來越高是否說明不在良心了呢。
對于消費者來說,產品的售價越接近成本就感覺性價比越高,但是對于企業來說,相對理性的利潤是企業發展的基本前提。一個企業想要健康的發展,需要有充足的研發資金,同時一定的產品溢價也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
我們希望看到越來越多的國內自主品牌崛起,在新能源車這個賽道實現對國外一線品牌的超越,那么良好的利潤空間對于企業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