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31日,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榮獲當屆諾貝爾物理學獎。作為全球華人的第一個諾貝爾獎,兩位科學家打破了外界對中國沒能摘取諾獎的質疑。
不過,楊振寧榮獲諾獎這62年間,摘取諾獎的華人僅有11位,遠低于美國及其它西方國家。其中,以公認含金量最高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為準,華人僅有9位獲獎者。去年7月,96歲的楊振寧便在清華大學對“培養一流的科學家不太成功”的現象連發三問:是不是有這個現象?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到底重要不重要,值不值得去研究?
減少青年人才埋沒,才更有希望培養一流學者
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科學家都能成為達到“一流”的水平。提高一流科學家的比例,最核心的還得減少人才的埋沒,優化科研資源的分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下許多想做事、能做事的青年學者,常常困于科研經費的支持和生活的壓力,甚至為此郁郁不得志。
然而,青年是科學家最具創造力的時期。楊振寧35歲就奪取諾獎;愛因斯坦在26歲就提出了光量子假說,并于同年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居里夫人發現“釙”和“鐳”時年僅31歲;霍金提出“霍金輻射”時也只有33歲。
只有為青年學者提供一個無憂的科研與生活環境,才能減少人才埋沒,提高培養出“一流科學家”的概率。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青年千人計劃”使情況有所改善,不過每年入圍者也就五六百人,楊振寧的難題尚且不是一方力量就能解決。
“科學探索獎”激勵潛力,拒絕人才埋沒
楊振寧不僅提出問題,也在力求解決問題。在“楊振寧三問”提出后不久,騰訊基金會就宣布設立首期 10 億元的“科學探索獎”,楊振寧便是發起人之一。據悉,該獎項獲獎人年齡上限為45歲,每年將有5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有機會被遴選出來。一旦獲獎,每人將連續5年獲得每年60萬人民幣的直接資助。
科學探索獎的發起科學家們表示:過去,很多科學獎都是對已取得科技成果進行獎勵,而“科學探索獎”獎勵的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在從事的基礎科學和前沿核心技術的未來可能。“鼓勵探索,激勵未來”是“科學探索獎”主要的目標。從這點上看,“科學探索獎”與其他科學獎項相比,更像一部“望遠鏡”,更具長遠的目光。
今年是“科學探索獎”的第一年。在9月發布的首期獲獎名單中,我們驚喜地發現,35歲及以下獲獎人有9位,比例接近20%,確實體現該獎項為青年學者“雪中送炭”的初衷。不過目前獲獎人具體的獲獎理由尚未公布,據“科學探索獎”官方信息,在11月2日的頒獎典禮上將會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