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是2021年“文化與自然遺產日”,國家層面在此前后開展了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并提出了“非遺惠萬家關系你我他”“保護人民非遺共享美好生活”的口號。與例行的“節目單”不同,抖音在6月11日為此次活動加了一場“戲”——發布了《抖音非遺數據報告》。讀了這份報告,你會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非遺惠萬家關系你我他”,什么是“保護人民非遺共享美好生活”。
報告指出:抖音上國家級非遺項目相關視頻數量超過1.4億,1557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中,抖音覆蓋率達97.94%;過去一年,抖音上國家級非遺相關視頻數量同比增長188%,累計播放量同比增長107%;瀕危非遺項目在抖音被點贊超1億次……
數字有點兒炫,信息有點兒多,但意思是很清楚的。抖音的口號是“記錄美好生活”,其中自然也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毫不夸張地說,正是借助抖音這樣的傳播平臺,諸多湮沒無聞的非遺才得以重獲關注重放異彩。基于如此之大的體量,抖音已然成為視頻版的非遺百科全書,守護著并留住了國家文化記憶。
歷史經驗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的改善,人們會更有興趣關注自己的文化。對于中華傳統文化,我們的態度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無論轉化還是發展,其方向都是為了建構人們的美好生活。換句話說,文化不是靜止的,而必須因時因需而變。傳統文化只有走進人們的生活,才能獲得生機和活力。文物尚且講究活化,非遺就更不在話下。不過,如果只是傳統的線下推介,傳播范圍未免有限,群眾基礎也不深厚,一旦搬上抖音這樣的數字平臺,那就可以做到無遠弗屆無時不有無人不知,傳播力杠杠的。
老人們往往感嘆年輕人不愛傳統文化,其實可能是錯怪寶寶了。喜愛的前提是了解,如果根本就不知道有某項傳統文化,又何談喜愛呢?當然,傳統文化怎樣與年輕人相遇也是有講究的,原汁原味是很重要,但不能生塞硬喂,而須根據年輕人的接受特點進行適當調整,讓年輕人在正確的時機以正確的方式與傳統文化不期而遇。既然年輕人喜歡流連在抖音上,那么非遺也就應該展示在抖音上,讓年輕人看見并且喜歡。
在抖音上活躍的很多非遺傳承人都有“俘獲”年輕人的心得。制扇技藝(王星記扇)國家級傳承人孫亞青認為,扇子納涼的功能既然已經淡去,就應該復興扇子的文化意義。為此她做了很多嘗試,比如把年輕人喜歡的元素放在扇子中,通過抖音直播讓年輕人喜歡扇子。景泰藍制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鐘連盛主張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把簡約、抽象、現代的設計理念植入景泰藍的設計中,讓景泰藍從“皇家御用”進入普通人的生活。他覺得,傳統文化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低谷,但通過抖音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了解景泰藍。
更讓人欣慰的是,在抖音上走紅的還有年輕一代傳承人,比如表演非遺獨竹漂技藝的95后貴州女孩楊柳,90后剪紙藝術家暢楊楊,也是錫劇傳承人的00后江浙籍漢服作者吳晨,等等。這是供給側的情況,需求側又如何呢?報告顯示,80后成為非遺商品消費主力軍,其次是90后,然后是70后和60后。這樣看來,非遺的傳承形勢還是比較樂觀的。
這自然離不開抖音的努力。2019年4月,為了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傳承,抖音發起了非遺合伙人計劃,計劃在一年內幫助10位非遺傳承人實現百萬收入或者百萬粉絲。發布會結束一周,就有超過3000人報名非遺合伙人。2020年10月,抖音正式宣布面向全國手藝人、手藝商家推出“看見手藝”計劃,發揮抖音視頻直播、電商作用,通過流量扶持、費用優惠、官方培訓等多項舉措,助力傳統手工藝被更多人看見。事實證明,抖音做到了。
報告中提到,85位手藝人(其中包括10位非遺傳承人)在抖音電商年收入超百萬;非遺傳承人帶貨總成交額較去年增長15倍;抖音電商上的中華老字號超過200家,最受歡迎的十大非遺商品涵蓋了牛肉、瓷器、銀飾和竹笛等。此外,非遺傳承還帶動了就業,僅浙江東陽一地就帶動就業超5000人。情懷很重要,但利益是更大的動力。非遺讓手藝人名利雙收,會激勵更多的人加入到傳承隊伍中來,也會激勵更多的地方挖掘和保護當地的非遺名片。既有詩又有遠方,這樣的生活不香嗎?
抖音上的非遺體量大人氣旺,卻又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的人們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玩意兒,這是數字平臺的又一優勢,即產品個性化,市場垂直化,興趣圈子化。在抖音看見每一種非遺,并非虛言,只不過是所見不同。也唯其如此,看見才不光是過眼的還是走心的。看見是另一種守護。因為只有看見才懂得珍惜,否則眼不見為凈,非遺也就真的“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了。還好有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