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智能訊 7月21日消息】Neuralink近日終于披露了它在過去的兩年一直在研究的東西。但是,盡管承諾會在人體上進行試驗,但這項技術在真正產生影響之前還需要取得長足的進步。
在面向加州科學院的一場展示中,Neuralink展示了一種醫療設備,它能夠讀取來自連接到一只實驗鼠的1500個柔性電極的信息——比目前植入人體的系統快15倍。該公司的目標是,最終將其技術植入癱瘓或其他疾病的患者體內,使得他們能夠用意念控制電腦。該公司雄心勃勃的計劃最早將于明年開始人體試驗。
那么,這背后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 Neuralink說,外科醫生得通過在顱骨上鉆洞來插入柔性電極。但在未來,他們希望用激光在頭骨上穿孔。Neuralink的總裁馬克斯·霍達克(Max Hodak)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表示,“最大的瓶頸之一是,機械鉆子會在頭骨中產生耦合振動,這是令人不快的,而激光鉆子則不會帶來這種感覺。”電極線會比人的頭發細得多,大概在4到6μm(微米,相當于1米的百萬分之一)。
如果功能完善,Neuralink的電極線相比舊技術可能有很大的優勢,因為它們不太可能損傷大腦。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計算機神經科學專家康拉德·科丁(Konrad Kording)說:“我們目前發現,如果我們把(硬的)電極植入大腦,幾個月后,類似疤痕組織的東西就會在周圍形成。”他補充說,隨著大腦的運動,電極的質量會迅速下降。
任何植入大腦的電極線都需要持久和穩定。“如果我們把技術應用到人身上,那么它就必須永遠留在那里。我們不能在任意的時間間隔內把東西從大腦中取出或重新植入。”科丁補充道,“它難免會造成損害”。
科丁說,Neuralink在開發的類似玻璃紙的柔性導電線是學術界非常感興趣的一個概念。國際財團BrainGate最近測試的一項新技術,可讓人們僅使用意念就能控制機器手臂,從而飲用罐子里的水和打字。但它依賴于一系列帶有多達128個電極通道的硬針,長期來看這可能會有問題,因為大腦會運動,但針不會。
科丁指出,Neuralink的聚合物可能會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神經外科醫生仍然需要一個針狀的工具來插入軟線,即“縫紉機”。馬斯克的創業公司已經獲得了1.2億英鎊的融資,雇傭了一個90人的團隊。該公司近日宣講時發布的一份技術白皮書稱,它已經開發出“一種神經外科機器人,能夠(自動地)每分鐘插入6根線(192個電極)”。該機器人看起來有些像顯微鏡和縫紉機的混合體,它會使用一根堅硬的針插入電極線,這樣做可以避開血管,從而降低大腦炎癥反應的風險。
然而,紐約范斯坦醫學研究所生物電子醫學中心主任查德·鮑頓(Chad Bouton)表示,軟線穿透皮膚層仍會有感染的風險。
他的團隊目前使用立體腦電圖(EEG)來診斷癱瘓患者。Neuralink也許已經找到了一種制造和連接電極的方法,但鮑頓表示,一個主要的挑戰將會是把信息從大腦中提取出來。Neuralink的微型芯片N1傳感器會被植入頭骨。
目前,它通過USB-C有線連接傳輸數據,盡管Neuralink團隊正在研究無線的解決方案。布頓說,“無線遙測技術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要在為植入大腦的設備供能的同時,確保不會產生過多熱量,仍然是一項不小的挑戰。”他還指出,實現Neuralink所追求的帶寬仍然存在疑問。植入的電極越多,帶寬越寬,傳輸的數據就越多,這就需要更多的能量。
總的來說,使用柔性的軟線似乎是腦機接口領域的下一步 。然而,艾塞克斯大學人工智能產業研究員安娜·瑪特蘭-費爾南德斯(Ana Matran-Fernandez)表示,馬斯克計劃在2020年在人類身上試驗第一批植入物,這似乎過于樂觀。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審批過程可能比較緩慢,通常需要多次嘗試才能獲得批準。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招募人體實驗對象或許更是難上加難。
目前,瑪特蘭-費爾南德斯的團隊正在進行一個涉及經橈骨截肢者的項目,他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找到一名志愿者來嘗試一種比Neuralink技術的侵入性小得多的技術。“如果你已經有了某種有效的東西——很多截肢者就是這樣——你可能不會愿意再去嘗試新的東西。”她認為,擁有健康大腦的人不大可能會冒險進行侵入性手術。
鮑頓補充說,只要是以最有效、最安全的方式進行新技術的試驗,患者可能會愿意嘗試這些新技術。他說:“關鍵是要確保這項技術會是有效的,且將會對他們的日常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鮑頓還說,腦機接口的醫學應用,比如恢復手部運動,應該放在優先位置。
現在,全世界約有5000萬人生活在某種程度的癱瘓之中,每年至少有25萬人遭受脊髓損傷。鮑頓補充稱:“我很高興看到企業投資于腦機接口領域,因為它有望被用于重要的(醫療)應用。”他認為,制定有具體目標的計劃可能會加速該行業的發展。“問題在于,你在朝著什么方向前進。如果你沒有一個明確的終點,你想投入多少錢就投入多少錢,你最終會進入到多個不同的范疇。”他說。專注于特定的醫療應用會使得公司能夠逆向運作,確定引入這類新技術所伴隨的未知挑戰和風險。
目前還不清楚Neuralink的“縫紉機”現階段會有什么真正的用途。舉例來說,帕金森病通常是對大腦中心的一小部分(丘腦下核和丘腦)進行治療——使用的是有4到6個深淺不一的硬電極的刺激器。
“現在,談到自己的設備時,他們說的非常模糊。他們談到96根電極線,但你能把它們推到那個區域嗎?”考文垂大學控制學教授凱文·沃里克(Kevin Warwick)問道。他說,目前用于治療帕金森病的刺激器是有效的,它也不需要成千上萬的連接。“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已經擁有的技術近年來本來可以更進一步,比如BrainGate。如果他們現在有連接數超過超過1000個的電極線,那他們就有了更多的靈活性,但他們需要做實驗。”這就提出了一些問題:那些實驗將會帶來什么呢?Neuralink會如何將這項技術用于治療以外的領域呢?
Neuralink似乎有合適的人才團隊以及必要的資源和技術,但沃里克問道,“他們首先要嘗試和試驗的是什么呢?”
盡管馬斯克關于讀心計算機的設想可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要獲得FDA的支持,并在未來幾年開始在人體上進行試驗,就必須把重點放在這項技術的醫療用途上。馬斯克的團隊表示,他們將與斯坦福大學的杰米·亨德森(Jaimie Henderson)等神經外科醫生展開合作,進一步打造臨床設備。亨德森是癲癇治療專家,也是Neuralink的顧問。
該公司目前的重點或許是將一種針對癱瘓、帕金森病等疾病的治療設備推向市場,但馬斯克似乎有著更加宏大的計劃。去年,他在Joe Rogan Experience播客上表示,這項終極技術將會讓人類能夠“有效地和人工智能融合在一起”。
沃里克認為這個想法并非天方夜譚。“在這一點上,我百分之百認同他,升級人類的潛力是巨大的。”他說道,“但我想要他親自去試一試。他泛泛而談,但他自己并沒有做過任何的實驗。”(樂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