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底,國內領先的金融科技公司睿智合創(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睿智科技”)宣布完成6.5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距其2018年7月宣布的Pre-A輪融資僅不到10個月。據報道,此輪融資由華鼎資本領投,遠洋資本聯合領投,華創資本、松禾資本跟投,老股東未名博雅資本繼續追加投資。
睿智科技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該公司專注于科技賦能,以不涉足信貸業務或數據交易為特色,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計算手段,整合產業鏈的上中下游需求、能力及資源,力求構建連接億萬消費者的金融需求與千百家金融機構信貸供給的智能科技樞紐。
在資本市場進入資本寒冬的當下,睿智科技為何能獲得眾多投資機構如此青睞?未來睿智科技將著重在哪些領域重點拓展?睿智科技的未來資本之路將如何布局?近日,睿智科技的總裁兼CFO黃建談了談他在此次融資過程中的心路歷程。
睿智科技總裁兼CFO黃建
資本寒冬下的逆襲
2017年被稱為中國的“金融科技元年”,眾多金融科技企業迎來各方資本關注。但隨著資本市場風云突變、金融行業監管趨嚴,以及受到資本寒冬影響,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趨于理性,資本對金融科技領域的投入熱情也有所消退,資金逐漸向頭部企業匯集。
據全球知名創投研究機構CB Insights數據,2019年Q1中國金融科技公司融資頻數僅為29,融資金額共計1.92億美元,已降至五個季度新低。
于眾多金融科技公司而言,在資本寒冬+募資難+上市難的資本寒冬中,突破困局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現金為王。成功融資6.5億元的睿智科技無疑將為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公司的投融資貢獻精彩故事。
提問:作為睿智科技A輪融資的操盤人,您在本次融資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您有什么樣的心路歷程想要表達?
黃建:的確有很多感慨。我想到《紅梅贊》里的一句歌詞: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之前大家普遍都說資本寒冬,我們在這次融資過程中也有很深的感受。很多投資機構尤其是人民幣基金本身募資很難,存量基金比前幾年下降不少,傳導到投資機構的投決體系就是看得多但出手少,即便出手,對投資標的所處的行業、估值、營收、利潤、股東權利等維度的綜合要求會更加苛刻。我自己之前也做過投資,所以深刻感受到投資機構不僅看項目的意愿銳減,而且從看項目到立項、評審、投決、簽約、打款等,幾乎每個環節的轉化率都在明顯走低,與2015~2017年這幾年明顯不同。
雖然外圍環境并不太好,但我們守住了自己企業的價值觀,踏踏實實把業務做起來之后,投資人看到了我們的價值,最終我們的A輪融資完美收官。歐陽修那句“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說的就是寒盡春來,但《紅梅贊》歌曲中這句樸實無華的歌詞更是在我融資陷入最困難的時刻給了我溫暖、力量和堅持。
提問:此次募資啟動時計劃募多少?能否透露一下估值相關的信息?下一步還有沒有明確融資計劃?
黃建:我們A輪融資啟動時的規劃是募資4億元左右,實際上超募了不少;投資者給我們的投前估值相比Pre-A輪融資上漲了一倍,可見投資者對于睿智科技未來的發展還是非常有信心的。A輪融資極大地提升了睿智科技的資金實力,僅從現金流而言我覺得未來一到兩年資金都應該是比較充裕的,而且大概率是越來越充裕,但也不排除引入戰略投資者助力公司業務騰飛的可能性。
提問:在業界都普遍喊冷的資本寒冬當下,睿智科技為何能獲得投資人如此青睞,您認為有哪些方面吸引了投資人?
黃建:首先我要代表公司感謝投資方對睿智科技的信任。這些投資方在募投管退的外圍環境都不太理想的情況下不約而同斥重資成為我們的股東,我想主要是基于以下幾個邏輯:
首先,投資機構要選擇賽道。金融科技是一個比較熱的賽道,投資人很看好這個市場蛋糕能做得很大,天花板很高,且變現能力比較強的賽道。睿智科技的主業是給一些頭部的銀行和類金融機構提供風控和獲客服務,風控和獲客恰恰是金融機構最為核心的兩個業務場景,也是他們最舍得花錢的兩個核心,因此睿智科技在金融科技賽道里占據了一個相對有利的位置。
第二,選擇好賽道之后應該是選擇賽車手。睿智科技的團隊與一般的科技公司不一樣,現在的科技行業和投資行業峰會言必稱ABCD(A即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B即Block Chain區塊鏈,C即Cloud云計算,D即Big Data大數據)。我們這個行業除了區塊鏈之外,ACD全占了,但光炒這些最時髦、最酷、最炫的概念或玩噱頭是無法長久的,最關鍵的是不但擁有這些技術,而是對技術優勢如何轉為成商業成果的理解比較深刻,執行比較有效。睿智科技整個核心團隊都經過了行業頂尖機構的摸爬滾打,都能夠獨當一面。我們的帶頭人陳建在全球領先的預測分析和決策管理公司費埃哲(NYSE:FICO)工作了18年,是FICO中國的創始人并長期擔任中國區總裁;我們的執行副總裁兼科技賦能事業部總裁王玉海在業內擁有卓越業績和崇高聲譽,是曾經擔任過股份制銀行副行長級別的知名銀行家;我們的銷售副總裁、COO、CTO、CMO、CRO等都在各自的領域耕耘多年,是一群戰斗力超強的專家隊伍組成的鐵軍。大家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戰經驗,經過長時間的共事或合作已經磨合得非常好,所以團隊優勢是投資方看好我們的重要因素。
第三,選擇了賽道和賽車手之后,該考慮車往哪個方向開,公司戰略方向對不對。這會是投資人關注的第三個關鍵問題。我們現在的業務聚焦在大數據評分、科技賦能和智能導流這三大核心板塊,金融機構或者類金融機構有兩大痛點,一個是風控,一個是獲客,睿智科技的幾個業務板塊都是圍繞著解決這兩大痛點展開的,戰略發展方向沒有問題。
賽道沒有問題,賽車手沒有問題,車開的方向也是對的,確保不會偏離賽道,我想這是投資人一直看好我們的一致原因。
唯快不破 幾何級增長帶來的優勢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金融科技公司層出不窮的當下,能否以最快的速度研發并迭代技術與產品,能否以最快速度搶占市場、獲得融資,在很大比例上是決定許多公司能否勝出的重要因素。但從另一方面來講,金融科技又是非常嚴肅審慎的事情,其最終效果是要以能否增強金融公司及產業防范風險的能力,能否提升金融公司及產業的效率作為驗證的。而這些,需要交給時間。
提問:從Pre-A輪融資到A輪融資,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睿智科技發生了哪些變化?取得了哪些進展?
黃建:在近一年時間內,睿智科技的幾個業務板塊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比如我們的大數據評分量從Pre-A輪到現在,實際調用量有十倍左右量級的增長;科技賦能板塊隨著我們的事業部總裁王玉海和CRO蔣冬梅,還有一批市場上非常富有經驗和戰斗力的骨干精英們加盟之后,業務發展非常快,今年預計會有多家區域性銀行業務落地上線,而我們pipeline中客戶儲備還有很多,會呈多點開花的狀態;A輪以后,我們將以更大的力量和更強的爆發力推進我們的智能導流業務,作為具有風險識別和精準分層能力的科技樞紐,智能導流平臺左邊連接不同體量的優質流量,右邊輸出到不同風險偏好的銀行、消金公司、小貸公司等金融機構,我們希望能夠將智能導流平臺打造成一個應用科技手段匹配不同流量需求的生態體系,實現流量平臺、金融機構、終端客戶和睿智科技的合作多贏。
睿智科技的業務增長有三個來源:一是存量客戶業務增長;二是增量客戶的貢獻;三是新產品上線,有了這三個維度同時發力,我們的增長空間就完全打開了。
提問:作為睿智科技核心業務的這幾個業務板塊之間有著怎樣的內在邏輯?
黃建:這幾個板塊之間有互為犄角、互相支持、互相促進、互相反哺的關系。
首先,評分業務可以促進導流業務和賦能業務。大數據系列評分是一個又一個的風險管理工具,它既可以單獨作為技術產品提供給金融機構直接使用,也可以作為其它應用場景的一種延展和支撐。比如智能導流和一站式科技賦能都需要更精更準的風險識別及管理工具,風控能力是能夠嫁接到不同業務場景的內核優勢。
其次,導流業務可以促進賦能業務和評分業務。導流業務的流量越大,越能直接給區域性銀行帶來獲客量的增長,促進區域性銀行在風險控制的前提下業務量迎來爆發,從而使這些銀行借助科技手段獲得彎道超車、高速發展的機會。而且,伴隨著導流業務的壯大,合作機構的進件量會急劇增長,評分調用量也會隨之快速增長。
再次,賦能業務可以促進導流業務和評分業務。一站式科技賦能涵蓋了從風控到獲客的全過程,風控包括貸前、貸中、貸后全生命周期、全流程和結點的服務;賦能業務是風控和獲客的集大成者,是所有科技能力的輸出路徑和蓄水池,為評分業務和導流業務提供了最好的應用場景。
因此,睿智科技的這三個內核如三角形一樣,互為犄角、互為支持、互相促進、互相反哺,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事實上,我們已經在自我良性循環的軌道中了,這是非常有意思的閉環。
提問:提到產品和研發,睿智科技的商業模式有哪些獨到之處?
黃建:說到我們的商業模式,其特點和優勢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睿智科技是跨周期的公司。經濟繁榮時,信貸會同步增長,對大數據評分等業務需求會增加;經濟下行時,金融機構對風險的重視和投入預算會提高。這樣一來,在經濟好的時候我們能享受經濟擴張的成果,經濟不好的時候我們能享受大家重視風控,加大風險預算和投入的結果,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公司有著跨周期的特點。
第二,睿智科技是零庫存的公司。睿智科技提供的是一種從云到云的技術解決方案,最典型的以大數據評分業務為例,業務成本和收入是精準匹配的,幾乎在同一秒鐘發生,而且永遠是收入端先啟動,才會啟動成本端。從這個點來說,我們公司有點類似零庫存的公司。
第三,睿智科技是零壞帳的公司。睿智科技目前所服務的客戶大部分是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和電商等持牌機構中的頭部企業,頭部企業的信用一般是比較好的,盡管也會有合理付款周期,但基本不會有壞賬產生。我們也服務很少一部分小公司,但基本上是采用預付費形式,不會出現壞賬。當然,隨著公司的發展,將來出現很小比例的壞賬也許是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但希望這一天來得更晚一些。
第四,睿智科技是輕資產的公司。金融科技行業基本都是輕資產公司,都不需要生產線、廠房、機器設備、土地等,我們這個行業最重的資產就是“人”本身。我們希望在輕資產運營方面做得更加徹底一點,希望用三個人干五個人的工作,給他們發四個人的工資,這種人力資源戰略意味著在同量級的公司里我們的雇員會偏少一些,盡量用精兵強將提高單人產出。從另一個方面講,我們服務的客戶是相對偏頭部的客戶,數量不算太多,但客戶的含金量相當高,從客戶結構上看也適合走精品路線。
看未來 謀定而后動
金融科技包含金融與科技兩個維度,從金融角度而言,需要既做到風險可控,又保證效率;從科技角度而言,需要有不斷創新模式、提升用戶體驗等各類技術層級的升級。金融科技公司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尋求金融和科技之間的平衡,需要從獲客、風控、體驗等多個方面,通過科技提升金融的有效性,并能經歷時間的檢驗。作為純正的金融科技公司,睿智科技在行業發展上有著自己清晰的規劃。
提問:未來睿智科技在資本市場上的規劃是什么?有沒有時間表?
黃建:上市是我們明確規劃的既定目標。不過,我們希望再用兩到三年左右的時間先埋頭做事,把業務格局做得更大一些,把基礎夯得更實一些。而未來選擇哪個市場,還可以再觀察一下。
大數據行業乃至整個金融科技行業的公司之前鮮有在A股上市的先例,基本都是去美國或者中國香港,我覺得跟監管對行業的敏感態度有關系,當然也跟一些具體的上市指標性要求有關系,比如A股不歡迎持續虧損企業,不接受同股不同權的制度安排,大比例股權激勵造成的股份支付對會計報表會形成巨大沖擊等,讓很多新興的科技公司滿足不了A股的上市條件,只能去海外上市。
現在上交所科創板即將揭幕,這是國家對于資本市場改革中涉及頂層設計的核心內容之一。資本市場已經明顯感受到了國家政策的變化,即國家政策對企業股權設計會更加包容,對新興企業的上市選擇也會做更加靈活便利和寬容的安排,所以許多企業會觀望一陣。對于睿智科技而言,未來半年到一年仍是埋頭做業務,深練基本功的階段。
提問:您怎樣看待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您期待未來睿智科技承擔怎樣的責任,充當怎樣的角色?
黃建: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這兩個詞的含義是不一樣的,互聯網金融的核心詞是金融,定語是互聯網,即以互聯網為技術手段做金融的事情。金融科技的核心詞是科技,定語是金融,即為金融行業提供科技服務。
睿智科技可以很完美地詮釋“金融科技”這個詞,我們立足的是科技,服務的是金融客戶,但是我們本身不是一個金融公司,而是一個科技公司。也就是,我們不去挖金礦,而是賣鏟子、賣水給挖礦的人,我們自己不去做以自有資金管理和運營等有風險的事情,當然也不去直接承擔這種風險。
前幾年“互聯網金融”這個詞紅遍大江南北,近兩年更多是說“金融科技”,甚至有很多公司直接將公司名稱從類金融字眼改為類科技字眼,我認為這些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找噱頭和蹭熱點,這些文字變化體現了整個產業方向的深刻變革,即由偏金融向偏科技方向的轉化。這種微妙的變化也恰恰代表這個行業在整個金融行業被強監管的態勢下,未來幾年都不會逆轉的趨勢,對于持牌機構該做的直接“以錢生錢”的生意,大家會盡量少去觸碰。但純粹的科技公司通過為金融機構提供技術服務,作為立身之本,則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也是許多公司希望回到技術本身的根本原因。但是要做好華麗轉身是有一定難度的。
金融和科技是兩個特別大的行業,在美國上市公司中,科技企業占有最大權重,而金融板塊在任何一個交易所都是重中之重的大象板塊,這兩個行業對一個國家GDP的影響幾乎是最大的。自然,這兩個行業的結合區域必然也是一個超級大的行業,而且金融和科技結合在一起會產生一些裂變,會衍生出很多應用場景和商業機會。
金融和科技這兩個龐大的行業對接,我認為其實質是技術給金融提高了效率,降低了風險,減少了成本,而金融給技術提供了很好的應用場景和變現手段。金融機構最關心的兩個痛點,一是風控,二是獲客,風控代表要把存量客戶不斷優化并減少風險,獲客代表要尋找增長點,存量怎么優化和增量怎么尋找,這是金機構融最關心的兩個點。
而未來睿智科技可以通過金融科技手段幫助金融機構或類金融機構解決這兩大痛點,可以完美詮釋技術對于金融的意義,這正是睿智科技的角色體現。正所謂 “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在未來這個可持續、可看好的大市場中,睿智科技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