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指導,計世資訊發布了《2017-2018年中國私有云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私有云市場總體規模預計可達到512.4億元,同比增長27.0%。華為、新華三、華云數據進入到中國云計算廠商前三甲。
2006年,谷歌剛提出云計算這個概念,華云數據董事長許廣彬就認定云計算就是未來。
他干自己信的。2007年,許廣彬組建國內第一只云計算團隊;2010年,在廈門成立華云數據,2013年將總部遷至無錫。同年,華云數據開始為用戶提供定制化私有云解決方案,2016年初正式發布私有云平臺CloudUltra®。云計算這條路,華云數據走了9年。9年間,華云數據吸引了多家基金、上市公司的投資,融資總額超過40億元。目前,它正沖刺IPO。
他信自己干的。“云計算代表著一種先進的IT使用模式,如同從古老的單臺發電機模式轉向了電廠集中供電的模式。它意味著IT資源也可以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流通和分配,取用方便,費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傳輸的。而IT是每一家企業業務支撐的基礎,當IT資源的取用更為靈活時,業務模式的變革也就更加靈活高效。”
2007年 | 云計算還被當成一個騙人的玩意兒
2007年12月,許廣彬組建國內第一只云計算團隊,當時他還在世紀互聯。
當時,云計算還是一個新新新生事物。國內沒有幾個人懂這個既看不見又摸不著的東西。許廣彬向一個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游戲公司推介云計算。“一個新游戲,不用買那么多服務器,我可以幫你搞起來,你每個月還能降低成本。”這套說辭,并沒有打動分管這個業務的副總裁。他還直白地告訴許廣彬,“你不要來忽悠我了。”許廣彬這輩子被人說過兩次“忽悠”。這是其中一次。他印象深刻。
這位副總裁并不是唯一一個覺得許廣彬在忽悠的人。“中國人都喜歡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一臺服務器實實在在地放在那里,云計算的話,云里來、霧里去的,人家都不看好。”許廣彬,之所以敢重注云計算是因為做IDC出身的他看到了云計算的潛力。“我做IDC也好,做數據中心也罷,你得能夠幫用戶降低成本,用戶就會給你付錢。”
許廣彬認為互聯網公司的核心成本有兩個,一個是內容分發成本,這塊成本包括帶寬、服務器托管產生的費用等;另一個是人力成本。但“帶寬、服務器托管支出,一定占公司30%以上的成本”。“一個公司的老板,一定要關心核心成本。如果你能夠幫他降低核心成本,對于他來說,這就是利潤。打個比方來講,以前有家叫世嘉的游戲公司,進入中國做網游,一年IDC成本大約一個億,你幫他降10%成本,是什么概念?”
云計算還可以降低創業公司的進入成本。創業者不必在創業初期就斥巨資買服務器,可以用更小的成本創業。“原來一定要先買一臺服務器,你才有可能做內容。服務器就是你的進入成本。沒有人免費送給你。”
以上兩點便是他押注云計算的原因,“今天,很多創業者功成名就以后,談笑風生,說自己當時當年怎么怎么勇于冒險。其實,所謂的勇于冒險的背后,都是基于他的知識積累和過往經驗的積累。我們講知識、膽識、見識加在一起才能成功。但外人看到的只有膽識,沒有知識和見識,所以會覺得創業者好勇敢。其實,知識、見識,使然也。”
如今回顧,許廣彬對2007年的云計算試水評價頗高。他認為那只團隊定義了中國云計算的銷售方式。當時,亞馬遜云計算稱作“EC2”,即彈性計算云。許廣彬他們不想要這個不接地氣的名字,決定仿照當時服務器流行稱呼——“主機”,再造一個新詞——云主機。“云主機”這個稱呼一直被延續至今,現在,阿里、騰訊也都這么稱呼。許廣彬還調侃道當年應該為“云主機”注冊個商標。
其次,許廣彬認為他和團隊教育了市場。“大家不接受、不買,送總可以吧。”于是,許廣彬送了很多云主機讓客戶試用。由于當時云計算技術并不成熟,鮮有公司愿意嘗試。不過,云計算的種子總算種下了。“這就像讀大學時,互聯網在我內心種下種子一樣,隨著時間不斷發酵,不斷地在你心里變大。當我們現在提起電商,想到的都是天貓、京東,但8848對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功勞不可磨滅。”
“不怕成為先烈嗎?”i黑馬&數字觀察問他。
他說,成不成為先烈,關鍵看產品本身有沒有價值。“互聯網創業,有成功的,有失敗的。比如說2015年大火的O2O項目——上門洗車、上門美甲——都失敗了。為什么?我曾經親自體驗過一個O2O洗車項目,健身之前,我預約了上門洗車服務,一次30塊錢,其實也不便宜,那時街邊洗車店才20來塊錢。一個小時后,我鍛煉完了,洗車的人才拎個桶走過來,然后又洗了兩三個小時。對于我來說,用戶體驗并不好,花了錢,還浪費了幾個小時。
一個產品不能夠幫助客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就不是一個好產品。如果你的產品能夠幫用戶降低成本、幫用戶提高業務連續性,就另當別論了。今天,別人不買你的東西,不代表你的東西不好,比如說當年8848搞電商,不是因為電商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對,當時,信用體系,資金流、物流的體系都還不健全。現在,電商又是一番模樣。如果你的產品幫助用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那么你不要怕失敗,堅持下去,一定會成功的。這適用于任何一個行業。”
2013年 | 轉型的一年
許廣彬,可能會選擇“轉型”二字形容華云數據的2013年。
2013年,華云數據從公有云轉向私有云,開始為用戶提供定制化私有云解決方案。這奠定了華云數據接下來五、六年乃至未來的發展走向。如果沒有2013年的轉型,華云數據恐怕無法并肩華為和新華三。當然,事實不容假設。為什么華云數據會在2013年這個時間點轉型?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可能需要回顧在2010年—2013年,華云數據發生了什么。
2007年,許廣彬是一個職業經理人,“我們沒有辦法決定公司的投入,也沒有辦法持之以恒地往云計算投入。我們是個經理人,決定不了云計算事業部的命運。”2010年,他回到廈門(注:他第一次創業的地方),創立華云數據。如此,他可以自己操盤一把。“我們做事情要想成功,一定要有宗教般的信仰,其次你還需要有初戀般的熱情,那你才能夠做成功。”
他待云計算如“初戀”。即便“初戀”虐了他千百遍。但許堅信守得云開見月明,堅信之前所有的遭遇只是過眼云煙,只是時機未到,市場還需再教育,所以他拉起一班兄弟,回到第一次創業的地方,再干一場。
2010年,華云數據做的還是公有云。“我們一直在做這方面的研究,系統開發得比較快,但是功能不夠完善,就是簡單的開機、關機,界面非常簡單。”據i黑馬&數字觀察了解,華云數據的技術團隊還是跟著許廣彬第一次創業的那批老員工。
2010年之后的三年,華云數據一直以研發為主,幾乎燒掉了許廣彬創業獲得的第一桶金。“不斷地往里填錢,服務器、帶寬、人員開支都需要錢。”他告訴i黑馬&黑智,他看過互聯網起起落落的人,有的做得很好,有的突然間死掉了。死掉的公司,要不然產品有問題,要不然不夠堅持。他知道,華云數據的產品沒問題。他告訴自己要堅持。他暗暗給自己打氣,“今天很殘酷,明天可能更殘酷,后天可能比明天還殘酷,但大后天就好了,但很多人就死在后天晚上。”
但市場進展并不大,并不以許廣彬的意志為轉移。許廣彬至今還記得華云數據第一個客戶——導航犬。導航犬是國內最早在實時導航上可以看到車流的地圖。創始人口袋里沒錢,但做的事情很耗費帶寬。“導航犬買了我們的服務。那個時候,對于我們來講,是很振奮的,終于有客戶愿意把全部的生產系統遷到我們這里了。這極大地提升了我們的信心。”
如果說2010年-2013年華云數據的危險是“市場進展不大”,2013年之后,危險則變成平臺級公司的威脅。“平臺級公司入場以后,競爭壓力就變得很大。他要錢比你有錢;要人比你有人;要品牌比你有品牌。市場又都是現成的,流量可以直接拿過來變現。”許廣彬發現,和平臺級公司硬拼,幾無勝算。
怎么辦?許廣彬選擇避其鋒芒,并問了自己三個問題:華云數據能做什么?華云數據的優勢是什么?中國需要什么什么樣的云計算?“我不是海歸。我是一直深耕在中國的人。我很清楚中國有什么樣的特色,中國有什么樣的特點。”許廣彬說。
許廣彬看到的中國特點是什么?第一,如果數據丟了,誰來承擔責任?“互聯網上無隱私。所有公司都很害怕數據丟失。更何況是國企、央企和特大型民企。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可比省倆錢重要得多了。丟了,算誰的?”
第二,企業級IT生產系統是一盤萬億的大生意。“當時我們看到,在中國,放在公有云上的上百億的云計算的收入。看似很大,其實只是九牛一毛。更大的生意還沒被發掘出來。比如,政府對外的互聯網服務就是一個網站,而對內的生產系統、工作流轉以及各種各樣的報批,系統量更大。比如華云中標的某海關項目,通過海關網站查詢只能查出報關量有多少,但它內部的生產IT是一個大生意。企業級IT生產系統每年可能是上萬億的生意。
不過,做這個生意,對業務保密和連續性的要求很高。比如華云服務的某智能家居企業,是不可能把數據放到公有云上的。一些生產系統比如國防、公共交通等對業務連續性的要求極高,一旦斷了,結果是很可怕的。”
“2013年到2015年,從公有云轉型私有云的企業有很多,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華云數據做對了什么?”i黑馬&數字觀察問他。
他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他提到了華云數據和其它云計算公司的不同。“99%的玩家,都是技術出身。他們考慮問題的角度不是生意。阿里巴巴和騰訊這些公司,只能做標準產品。這是由公司的基因決定的。他們不會敲門,更別說讓他們背著雙肩包的工程師陪客戶喝兩杯了。”
許廣彬是一個會敲門的人。他跟技術出身的創始人最大的區別是“他們是搞技術的。我是做生意的。我就看哪里有生意,又能夠避開跟BAT競爭,我就去把這個生意做好。”
在做一個地鐵項目時,該地鐵項目負責人問許廣彬,華云數據對我們有什么好處?許廣彬回答說,“我可以保證不會因為IT的原因再停運。”一句話打動了他。“一條地鐵線投資上百億元。按照年化收益10%來算,一年光利息就上億元。對他來講,你收的那點錢就不是錢,他要的是列車不停運,要的是萬無一失。”
許廣彬要求自己交付工程師把客戶所有類型的設備都用起來,這些設備品牌繁多,都是不同時期采購的服務器,有惠普、IBM、聯想、曙光、浪潮等品牌。
2018年 | 生態
2018年是華云數據的生態年。這是被逼出來的一個動作。
這兩年,許廣彬一直在思考如何差異化競爭。“現在,大家都跟著做私有云了。如果大家都做大眾項目,最后競爭可能會變成同質化競爭。今天你多了這個功能,明天他增了那個功能。”
華云數據團隊做了研討,定下行業戰略,決定做垂直行業的生態。許廣彬告訴i黑馬&數字觀察,這種打法是受到了英特爾的啟示。“現在,全球主要兩大家做PC芯片的公司,一個是英特爾,另一個是AMD。其實,新出來的芯片的速度并不一定比英特爾差,甚至有一些芯片要優于英特爾。
但英特爾的芯片全球出貨量第一,因為它上面的應用都可以適配它,你直接裝就好了,操作系統沒問題。AMD的操作系統或者說是上面的應用很少,你弄一個新軟件在上面,發現不能用。這就是適配的力量。我們認為在私有云的未來發展上,可能也會面臨適配問題。”
以地鐵行業為例,華云數據需要向下管理客戶所有的服務器,向上管理所有應用,比如閘機管理系統、信號管理系統、安防系統、OA系統、票務系統等。“今天,無錫提個需求,明天長沙提個需求。它們都在幫你打磨產品,做得越多,產品就越豐富。而且產品在特殊應用場景下,不對外公開。沒有生產環境來配合,它們無法被復制或者抄襲。”
許廣彬認為這是華云數據的核心競爭力。“我們講企業核心競爭力,什么叫核心競爭力?從客戶角度來看,你的產品是不是不可替代的。你做了這么多功能,都是為地鐵行業定制的,客戶在其他地方都找不到這些功能。這就是你的核心競爭力。
向行業縱深發展,比如你今天做一個客戶,做完以后,沒有第二個客戶給你做支撐,你的產品也就是標配產品。今天華云做的事情,是鋪到客戶那邊去,了解客戶的需求,為客戶深度定制,我們把它稱做定制化里面的標準化。定制化和標準化,是針對行業而言的。在一個行業內,你做了一個功能,肯定是定制化。但是該功能是全行業通用的。它又是標準化的。”
其實,生態的背后是壟斷。英特爾+微軟的組合統治了PC時代,至今依然屹立不動。
如今,華云數據試圖在垂直領域復制該模式。“客戶所有應用都要裝在云平臺上,進行管理。如果華云數據跟它不適配的話,這意味著他的應用在華云平臺上跑不起來。華云需要把所有應用適配起來。我希望未來華云所打行業中,沒有哪個軟件是不適配的。”
未來 | 規模增長與同心圓
從2013年開始,許廣彬有一個明顯的感受——用戶開始主動上門了。之前,他和團隊都是敲門的。許廣彬很高興,云計算的市場教育階段可能要結束了。
隨著規模增長的到來,華云數據的壓力也來了。比如人才的缺乏,“我們做的客戶也多,從交流到產品研發,是最大挑戰。”為了發展,華云數據在硅谷建立了研發中心,“我們想不僅僅吸引中國的優秀人才,還希望吸引全球的云計算的人才。華云數據的CTO Ray Tan曾領導過IBM亞太的研發中心,做到了IBM全球云計算CTO。他是一個很有江湖地位的人。”
在采訪中,能夠感受到許廣彬對人才的渴求。這和華云數據的業務方式相關。“我們最近在打一個大單子,需要鋪上去上百人。因為在做大項目的時候,你需要要結合客戶的生產系統,需要深入定制化,這個對人員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前期需求到后期產品計劃,再到后面的交付都需要很多人。”
為了處理并行的項目,華云數據成立了一個解決方案中心。該中心負責統一管理、調配所有人員,從前臺的銷售到后臺的研發。為了提高人效,華云數據還設立了一個負責經營管理的部門。該部門負責盯每個人的效率和生產力,會給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員工定不同的績效數字。“我們發現派個人盯團隊或者KPI,主管領導也不一定爽。我是做生意的,很簡單,你給我交數字就好了。”
據悉,華云數據目前約有700多人。當華云數據只有100名員工的時候,“大家喊一嗓子就可以了。”許廣彬把這個階段的公司內部文化,稱為“古惑仔文化”,“大家都是兄弟。”隨著公司逐步發展,他開始用制度管理公司。“首先用企業文化把大家串在一起,用制度約束每個人的行為。你不能再用古惑仔的方式干公司,你要用詳盡的KPI對員工進行考評。這個階段,制度體系的建設非常重要。”
他一直提倡的是“做正確的事”。有很多人把它理解為“正確地做事。”但這兩句話有本質的區別。正確地做事,我只要做好就完了。它是戰術層面的。而“做正確的事”是戰略層面的時期。“毛主席當年打土豪分田地是做正確的事情。至于說怎么打,那是正確的做事。毛主席講路線是綱,綱舉目張。他的路線指的就是做正確的事情。”
他在華云提倡“做正確的事情”,比如跟主營生意沒關系的,華云不干,再賺錢也不做。
許廣彬經常在公司內部,歸核,也即回歸華云核心。“我們的核心是什么?我們的核心是我們的云計算產品、我們的私有云、我們的混合云、我們的生態。跟我們的戰略相關的,我們都稱之為叫正確的事。說到這,他手畫了一個同心圓。”圍繞著我們的核心產品,我們做很多事情,首先你做的這個事情,是跟核心產品有關聯的,是在它之上疊加的,所以我們稱它是做正確的事。”
”云計算之后,華云會做什么?”i黑馬&數字觀察問他。
”我也沒想過,云計算這個市場太大了,萬億的市場,我很難想象把它做到極致,以后會怎么樣。
也沒法想象。這就好像現在正在做4G,你讓我去想5G的事情。你沒有經歷過冷到極致是什么,自然無法理解把你凍哭是什么感覺,凍哭是什么概念?夏天理解不了冬天的冷,冬天也理解不了夏天的熱。一樣的道理。所以說,你只有經歷了,才會知道在那一刻你到底是在哭還是在笑。”